什么是具身智能?它將如何影響人工智能發展?7月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閔行區經委、區投促、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將共同舉辦“2024WAIC具身智能與智能機器人產業鏈生態論壇”。這不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智慧的碰撞,預示著智能科技與人類生活融合的新篇章。
論壇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科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國際組織代表、投資人以及初創團隊,共同探討和分享在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行業趨勢、技術突破以及市場機遇。
值得關注的是,一批閔行企業也將在現場進行新產品首發。其中,一款“身高1.7米的全尺寸機器人”格外搶眼,不僅實現了單腿跳躍的操作,其具有的高達490Nm的髖關節峰值扭矩,還刷新了行業紀錄,可滿足人形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的高爆發要求。
具身智能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圖靈在當年的論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定義機器像人一樣能與環境交互感知、自主規劃、決策和執行。
2024年,隨著AI大模型橫空出世,“具身智能”在學術界和產業界掀起浪潮。3月18日,英偉達在美國發布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旨在推動機器人和具身智能方面的突破。6月21日,華為云正式推出了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并展示了搭載該模型的人形機器人“夸父”。
所謂的具身智能,通俗來說,就是具身(依賴身體)的智能體或者人工智能。圖靈獎得主、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長姚期智認為,人工智能領域下一個挑戰將是實現“具身通用人工智能”。微軟、谷歌、英偉達等大廠都對具身智能展開了大量研究。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那么,具身智能將如何重塑人機交互的未來?具身智能與人類認知,模仿還是超越?智能機器人又有哪些最新的亮眼表現?7月6日舉辦的2024WAIC具身智能與智能機器人產業鏈生態論壇,將分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聚勢未來”三個篇章。
其中,在千帆競發篇章,人們將見證三家企業產品的首次發布。同時,長三角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產業鏈聯合體將正式成立,閔行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趨勢分享及圖譜也將首次亮相。
在百舸爭流篇章,則有院士、專家學者等嘉賓帶來主題演講。他們將在演講中探討具身智能的多維融合,共話具身智能與機器人的雙向奔赴。
在聚勢未來篇章,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盧策吾,哈爾濱工業大學長聘教授、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付宜利將帶來主題演講,探討具身智能與人機交互的未來。
在圓桌辯論環節,圍繞《具身智能與人類認知:模仿還是超越》話題,來自梅卡曼德、宇樹科技、優艾智合、鈦虎機器人、非夕科技、颯智智能等行業領軍企業的代表將展開深入討論,共話具身智能的無限可能。
作為上海市四大人工智能創新融合載體之一,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也不甘落后。經過幾年的發展,這里已聚集形成了“機器人天團”,比如人們熟知的達闥機器人、方酋機器人、博珖機器人、智世機器人、鯨魚機器人、海神機器人等。
今年,這些代表企業更是乘勢而起、動作頻頻。比如,達闥將推出最新力作——人形雙足機器人XR4。這款身高168cm、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打造的全尺寸雙足機器人,不僅擁有超過60個智能柔性關節,還能以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移動,手臂可承載10公斤重物。這背后,正是AI模型和具身智能的力量。
在7月6日的論壇上,來自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的非夕科技、颯智智能和鈦虎機器人等三家企業,也將重磅發布各自的最新優勢產品。
其中,非夕科技發布的具身智能大腦系統,具有“通用”“不易出錯”兩個特性,提供機器人“看”“聽”“移動”“決策”等基本能力,其AnySkill系列的原子技能可讓機器人將不同的能力更好地配合在一起,實現更復雜的行為。同時,系統還有一套開發者工具鏈,可讓開發者更易開發出想要的機器人功能,并根據自身業務場景需求開發通用智能機器人應用。該系統可應用于零售分揀、家庭服務、商業服務、科研教育等場景中。
颯智智能發布的是雙臂機器人。該機器人在原先移動作業復合機器人的基礎上,從單臂協作升級擴展為雙臂協作。其激光視覺多通道微米級導航定位技術,可使機器人精準找到作業工位,同時,機器人的雙臂可模仿人的動作,通過一套算法控制,搭配上可讓機器人感覺力量大小的力覺傳感器,使其能夠輕輕拿起東西或進行精細操作,比如進行生物實驗、檢驗檢測、精密裝配等,讓生產過程更加高效。
鈦虎帶來的是T170A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該機器人主打輕量化設計,1.7米的身高自重48千克,相比于行業同類型機器人60—70千克的自重輕便不少,具有高達490Nm的髖關節峰值扭矩,刷新了行業紀錄,滿足了人形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的高爆發要求。鈦虎的核心優勢在于模塊化的底層設計能力,能夠協助客戶快速開發機器人并實現軟件算法的快速部署,未來將加速人形機器人的應用落地。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可以預見,具身智能將會在醫療、教育、家居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在工業4.0的浪潮中,智能機器人正在具身智能的加持下,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響力,成為制造業的新變革者。
今年4月,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暨具身智能峰會上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至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7.6億元,而到2029年,該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至750億元,占據全球市場的32.7%,到2035年有望達到3000億元。
上海閔行正聚焦人工智能加快發展“四智”產業。2019年7月,在馬橋這片上海最古老的海岸線岡身之上,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宣布正式誕生。試驗區重點發展“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系統、智能傳感器、智能新硬件”等“四智”產業,形成偏硬產業定位,與張江、臨港、徐匯西岸等其他三大載體錯位發展,計劃用10年時間打造千億產值規模。
記者從閔行區了解到,目前,馬橋試驗區全域實體企業近400家,包括世界500強企業24家,市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4家。人工智能代表性企業主要集中在智能機器人與軟硬件基礎支撐體系細分賽道,包括非夕、節卡、達闥、鈦虎、鯨魚、利氪、橋田、銥新等一批知名智能機器人制造商和應用商、系統開發商,以及以奎芯、設序為代表的智能終端設備基礎硬件層與軟件層典型企業。2023年,試驗區全域實現規上工業產值超600億元,智能服務機器人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全市首批17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馬橋試驗區成立以來,圍繞“智生產、智生活、智生態”為特色的未來之城目標愿景,加快城市規劃建設步伐,全域實現控規全覆蓋。目前,在這里,上海“未來之舟”公園已局部開工,一個“聚合產業地標(上海工業智能中心)+文化長廊(望匯路歷史長河)+綠地空間(綠里線性綠地)+共享盒子”的未來城市“微樣板”正在悄然呈現,成為城市共融生長的整體。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