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國內機器人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政策、產業聯盟與基金以及初創企業融資等因素推動下,產業發展加速,且在硬件方案和模型路線等方面呈現差異化。政策上,中央和地方紛紛出臺政策助力產業發展;產業聯盟和基金相繼成立,推動“資金 - 技術 - 產品”閉環形成;2024年初創企業融資數量大幅增長。

必一運動
產品應用方面,工業場景有望率先落地,之后逐步拓展至服務業和家庭,預計2030/2035年機器人新增需求達178/994萬臺。眾多初創機器人企業嶄露頭角,如智元、宇樹、優必選等,它們機制靈活,創始團隊背景深厚,2024年紛紛發布新機型,部分已與車企試點,2025年將開啟量產銷售。互聯網企業多通過投資和大模型研發入局,從軟件端發力,如華為的盤古大模型、字節的GR-2大模型等,但與海外龍頭仍有差距。車企因在技術和應用端具有優勢,也積極跨界布局人形機器人,如小鵬的Iron、廣汽的GoMate等。從市場空間測算來看,汽車、3C行業預計率先起量,隨著機器人功能提升和成本下降,長期經濟性將凸顯。在零部件方面,執行器成本質量控制是核心,減速器、絲杠、靈巧手等關鍵零部件各有發展趨勢,如諧波減速器國產份額逐步提升,滾柱絲杠在特斯拉量產帶動下有望升級,靈巧手方案仍在探索 。
GQZK1012:華為、阿里、百度、字節、騰訊、京東、美團、滴滴、小米等九大公司職級和薪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