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2月27日電(記者林麗鸝)記者27日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獲悉: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已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該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將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該項標準聚焦互聯家居環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戶所需的輔助支持水平,提出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類,除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能耗和噪聲等通用要求以外,還對養老機器人提供的健康狀況和緊急情況監測服務,與家人及醫護人員的通信支持,多樣化的家務、娛樂、家居管理、照護等活動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動性支持,信息和數據管理性能等分別提出了技術要求。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預計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21億,其中包括4.26億80歲以上的老年人。養老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以減輕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負擔,還可支持老年人有尊嚴的獨立居家高質量生活。
有鑒于此,2025開年以來,各家安全公司嚴陣以待,紛紛探索新路徑、新范式,以筑牢網絡安全防線,為國產大模型保駕護航。
伴隨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級,越來越多的AI創作工具入駐各大互聯網平臺,人工智能正融入內容創作生產的方方面面。
想要真正讓AI給網絡內容生態帶來積極影響,互聯網平臺、政府機構、媒體、公眾必須加強協同,構建“法律—技術—倫理—行業”的四維治理框架。
專家表示,對主帶彗星311P進行探測,有助于了解小天體的物質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機制,填補太陽系小天體研究領域的空白。
雷圣賓介紹,未來,這項技術有望在自旋電子器件、量子計算、光學器件、材料科學等領域實現超越傳統碳材料的獨特功能。
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征途上,需要匯聚政府和社會多方力量,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為基礎研究注入更加豐沛的“源頭活水”。
27日,記者從廣州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同濟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高校科學家合作發現,位于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的“祝融號”著陸區,其地下10—35米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
必一運動
2月27日15時08分,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北京大學常林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成功開發出世界首款光子時鐘芯片,可將芯片上的時間調控速度提升100倍。
從市場監管總局獲悉,國際電工委員會近日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
國際數據庫事務處理性能委員會(TPC)近日宣布,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數據庫以遠超原紀錄的性能,登頂TPC—C基準測試排行榜,以每分鐘20.55億筆交易和單位成本0.8元人民幣的成績,刷新該榜單性能和性價比兩項世界紀錄。
當物質處于地球上最低溫度、最高壓力等極端條件下,可能出現怎樣的“超能力”?物態調控是物理學研究造福人類社會的重要途徑,科學家對于物理世界極限的探尋從未停止。
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員團隊以退役風機葉片為原料,成功研發出新型防沙材料,為循環利用退役風機葉片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必一運動
為學生量身定制學業規劃、24小時解答疑難問題,為研究人員查找資料……“DeepSeek+高校”的智慧教學研究場景正在北京部分高校實現。AI浪潮已至,智慧校園是大勢所趨,但AI與教育的融合仍有賴于師生素養提升、技術適應性及相關制度的建設完善。
根據美國航天局最新測算結果,一顆編號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12月22日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撞擊概率已降至0.004%。美航天局表示,小行星“2024 YR4”不再對地球構成重大威脅,它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寶貴的機會來測試行星防御科研和預警流程。
26日,全國規模最大、總投資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電源項目——青海省柴達木格爾木東沙漠基地電源項目在青海格爾木開工。
為加快補齊農村地區公共充換電設施短板,進一步釋放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財政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交通運輸部辦公廳日前聯合發布《關于開展2025年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申報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2025年計劃支持75個試點縣改善充電基礎設施。
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利用我國自主研發設備,成功鉆穿545米厚的冰層及冰巖夾層,獲取了連續冰芯樣品和基巖樣品。拉斯曼丘陵地區位于伊麗莎白公主地冰蓋末端,是東南極冰蓋的溢流區之一。
青藏高原高山特有物種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汪濤研究員聯合瑞士巴塞爾大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北京大學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