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舉辦的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西班牙公司Invelon展臺的一款人形G1,G1國內起售價9.9萬元,海外起售價1.6萬美元,Invelon不過是“貼牌”銷售。
把宇樹科技線上線下這兩個銷售場景聯動起來,能勾勒出這家人形明星公司下游商業化的粗淺輪廓。人形機器人看似量產在望,但產業仍在爆發前夜,訂單何時放量不僅是行業的關切,也是大眾的聚焦。
從這個關切延伸,關乎商業邏輯與生存法則。究竟誰的技術壁壘更高?實驗室里的炫酷動作能否轉化為真金白銀?誰在為這些“鋼鐵之軀”買單?
看了眾擎科技3月9日分享的PM01的奔跑視頻,網友猜測它在備戰下個月的全球首個半馬。
人類跑步時多個肌肉群會參與,僅下肢肌群就包括股四頭肌、腘繩肌、臀大肌/臀中肌、小腿肌群。
“機器人跑步的難點在于平衡控制、步態轉換和動力學復雜性。和步行相比,跑步需要機器人在‘雙支撐’和‘單支撐’之間快速轉換,并克服短暫的騰空階段,以確保穩定著陸。同時,為應對不同地面狀況,機器人必須借助高精度傳感器和控制算法,實時對自身姿勢作出調整”,姚淇元說,目前眾擎PM01瞬時速度最快可到12公里每小時。
更早些,眾擎PM01完成前空翻的視頻被更多人點贊,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僅眾擎機器人官方視頻號上的前空翻視頻點贊數1.2萬,被轉發1.2萬次。宇樹科技G1大秀功夫的視頻傳播范圍更廣。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普羅大眾驚嘆于人形機器人會跳舞、跑步、做咖啡、空翻……圈內人的視角卻不一樣。
“技術實力的競爭遠遠超出外行所見的炫酷功能”,靈寶CASBOT聯合創始人兼COO張淼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她把核心競爭歸納成技術深度和行業壁壘。
技術層面,包括軟硬協同優化、故障自愈機制、長周期可靠性。以故障自愈機制為例,“當關節過熱或者失效時,能夠切換備用控制模式以保障任務連續性,這對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她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
“行業層面的隱形門檻,比如供應鏈深度綁定、專利布局密度以及標準化話語權,這些‘暗線能力’決定了技術能否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商用”,張淼總結,外行關注“機器人能做什么”,內行比拼的是“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可靠性實現規模化落地”。
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人形機器人更是如此。
大模型可以通過打榜證明自己的能力,但“人形機器人或者說具身智能機器人沒有榜單,因為現在行業還在方案的探索階段,遠沒有形成標準共識”,人形機器人行業從業者李卿(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也正呼應了張淼提到的標準化話語權競爭。
盡管如此,并未妨礙大批創業型公司在具身智能賽道誕生。2024年,具身智能在資本圈突然爆火,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和資金涌入。
這些新玩家們的樣子,也逐漸變得更加“全面”,他們大多帶著經驗、市場嗅覺和資源整合能力。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今成立的具身智能公司,創始團隊大多有大廠高管背景,有的來自于小鵬、理想等新勢力車企,有的出自百度、自動駕駛芯片類廠商地平線,曾供職華為、小米、追覓、OPPO等消費硬件類廠商的業務負責人也有。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分析預測,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10.17億美元,到2030年將達150億美元,2024—2030年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將超過56%,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1.19萬臺增長至60.57萬臺。
Bsports必一體育
近日在5G智慧工廠內,優必選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出現在總裝車間、SPS儀表區、質檢區及車門裝配區等多個場景,實現協同分揀、協同搬運和精密裝配等多任務協同作業。
不過,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更適合地形復雜的地區,替代人類探查。現階段人形機器人所在的工業場景,并非標準的工業制造,而是需要用到手、腳、視覺協同的多動作生產場景”。
如以此為評估線,靈寶CASBOT的通用類腦人“星期三”更符合標準。目前“星期三”開始交付,客戶包括科研高校、能源客戶。
“科研高校客戶主要把‘星期三’用于研究和教學,利用機器人進行各種前沿技術的開發和驗證,比如新型算法的研究、新材料的應用測試等。也把機器人作為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機器人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張淼說,“能源客戶將人形機器人應用于危險環境中的設備巡檢、故障排查等工作,比如在礦井或核電站等場所,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工進入可能存在危險的區域執行任務,保障人員安全。”
對接客戶的過程中,張淼發現,“他們更關注人形機器人是否能夠在特定場景下高效、穩定地完成任務,要求機器人能穩定干活,而不是炫技,也會看機器人是否具備良好的易用性和可擴展性,以便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定制化開發和升級”。
作為客戶,人形機器人和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時也有自己的訴求。和搖櫓船科技創始人鄭道勤交流時,北京商報記者找到了人形機器人和它的客戶的共同點:定制化開放。
搖櫓船科技是主做3D多目視覺、光機電算軟類企業,產品用在工業檢測、水下勘測等場景,2023年搖櫓船科技決定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他們(人形機器人)感興趣的是環境感知系統集成、定制化開發、成本與量產平衡”,鄭道勤分享了搖櫓船科技與人形機器人企業的溝通。
具體到定制化,比如針對裝配、救援等特定任務,能否優化深度感知精度和實時性,在成本與量產平衡方面,雙方會聯合設計高性價比的視覺模組,滿足批量化生產需求。
根據國金證券分析師滿在朋、秦亞男、冉婷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從理想走進現實》報告,2024年是全球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發布元年,2025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到2026年將迎來商業化應用爆發。多家國外公司也公布了量產計劃。
政策層面,工信部2023年即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2—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把人形機器人擴大到具身智能概念,2025年2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共同發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于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實現國產化。
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于50家,形成量產產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業商業、個性化服務三大場景實現不少于100項規模化應用,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行業內通常把幾十臺到百臺定義為小規模量產,這一階段也是技術驗證、市場檢測以及客戶反饋收集關鍵階段。”張淼和團隊認同這個說法,“當產量突破百臺時,是當前階段的較大規模量產。靈寶CASBOT預計在2025年實現小規模量產。”
Bsports必一體育
2024年上半年營收4.87億元,同比增長86.6%,經調整凈虧損3.64億元,同比收窄1%,包括人形機器人Walker系列在內的其他行業定制人及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板塊,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9087.9萬元,營收占比18.7%,其并未獨立披露人形機器人的營收規模、銷量、毛利率等數據。
上市時的招股書透露了更多信息,2021年Walker系列機器人平均售價885萬元/臺,收入885萬元;2022年平均售價609萬元/臺,收入4873.1萬元;2023年上半年Walker系列機器人平均售價230萬元/臺,收入230萬元。
中泰證券研究所認為,2月中旬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G1正式在京東發售,是其量產標志。不過,北京商報記者登錄發現,Unitree宇樹官方旗艦店和宇樹(Unitree)自營旗艦店暫無人形機器人G1在售。
“需要電話咨詢后下單”“這款需要聯系公司銷售購買”,上述兩個店鋪的客服分別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