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年,移動機器人需求行業最終會發展到客戶開始給供應商畫圈,更加注重品牌、公司持久性及服務能否延續,這是行業趨于正?;谋亟涬A段。市場將結束這幾年技術、服務及品牌在價格面前一文不值的畸形認知,市場會讓那些專業的公司去做專業的事情,來提升客戶在產業細分領域的競爭力。
根據CMR產業聯盟數據,新戰略移動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2023年中國移動機器人(AGV/AMR)銷售規模約為212億元,同比增長14.59%;銷售數量約為125000臺,同比增長34.41%。其中,光伏行業AGV/AMR銷售超2萬臺,是增長速度最快的細分應用行業,占整體銷售額的21%。叉車移動機器人銷量約19500臺,同比增長 46.62%;銷售規模42.9億元,同比增長23.7%。
圖1 2015~2023年中國工業應用移動機器人(AGV/AMR)銷售規模與增長率(億元)
從2015年至2023年,中國市場移動機器人(AGV/AMR)產業年復合增長率達43.18%。
從業務布局情況來看,2023年國內物流機器人系統項目主要集中在三大行業領域:以新能源汽車為主的生產制造領域、光伏行業、動力電池行業,其需求量都比較大。特別是動力電池與光伏行業的物流機器人項目普遍體量大,單個項目銷售額上億元,而且需要多種類型的產品以適合不同場景使用,但大部分項目都是以最低價中標為基本,“投標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行業亂象讓人相當難以理解。
其他行業,如半導體、汽車零部件、糧油加工等,需求則不溫不火,項目規模相對較小,上千萬元的項目不多。電商、物流行業的項目,新松做得比較少,據筆者了解,2023年服務于這一領域的物流機器人企業以海外市場為主要陣地,紛紛加大了出口業務的投入力度。
移動機器人行業是軟硬件與人才儲備高度集中的行業,必然要求企業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搞好研發,包括軟硬件升級,需要長時間積累,還包括企業內部的資源優化整合、成本控制。那些有實力、底子厚且保持創新活力的企業,將在“卷”時代更有優勢。
筆者認為,技術創新是為客戶創造獨特價值、避免同質化的手段,技術進步成為機器人企業給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最重要的靈魂,要成為企業獨特價值最重要的載體。
產品化和集成化是目前移動機器人行業的主要商業模式。有些企業在做產品思路上不斷技術創新,只為集成商提供產品,不去做集成項目,以減輕人員及資金成本壓力,特別是在某些特定需求領域,產品可以快速復制,減少對客戶工藝了解與溝通時間成本,并由此取得成功。
有些企業則堅決選擇產品和集成同時發展,特別是對一些大型綜合性技術創新項目,需要對企業工藝全面吃透。行業需求屬于開拓型的項目,必然是集成類企業擁有一定優勢,這就需要企業要有復合型人才,團隊有專業化分工,并以雄厚的資金實力做基礎。聚焦各自優勢行業,整合自身優勢資源,強化護城河,才能拉開與其他企業的差距。
客戶的體驗和滿意度是企業經營的終極目標,在行業越來越“卷”的時代顯得尤其重要。企業爭取成為客戶長期利益、長期戰略的看護人,這也是未來支撐破“卷”的重要手段。
盡管移動機器人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主要應用于倉儲、產線中,仍然有巨大潛能還未被激發出來。在智能制造時代,移動機器人將具有很大想象空間,筆者預測未來移動機器人技術及應用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移動機器人在各行各業中的發展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以智能化移動機器人取代固定的、機械的生產和應用方式的過程。因此,要想突破應用的邊界,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機器人”屬性,不斷提高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具體要求為:
?。?)增強識別環境、理解環境能力:智能機器人除要具備原來的導航定位、移動運輸、移載作業、群體調度等能力,還應具備環境理解、語義識別、適應人類存在的動態環境、與人交互和理解的能力。
?。?)具有“與人共存、與人共事”的能力:其功能要求由原來的簡單貨物運輸(“人車隔離、人車分路”),提升到介入人類生活的多種場景,變為“與人共存、與人共事”。
?。?)重視移動底座的研發:從機器人的屬性來看,移動機器人作為智能機器人的移動底座,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開發兼具“手腳眼腦”的機器人:正在實現由復合機器人的“有手有腳”,向全功能智能機器人“手+腳+眼+腦”的方向發展。
標準化是行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前提。部分移動機器人產品以標準品的形式進行生產、銷售和部署,具有較好的互換性和兼容性,可以方便地集成到各種應用場景中,提高使用效率和用戶體驗。此外,隨著技術進步,一些原來僅能夠以工程化部署的移動機器人也具備了進行標準化生產和用戶現場部署的特點。
以標準產品的方式由用戶直接部署,代表了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但要真正走向“用戶自行部署”,還需要解決一系列關鍵問題。首先,要能建立導航環境模型。智能機器人除要具備原來的導航定位、移動運輸、移載作業、群體調度等能力,還應具備環境理解、語義識別、適應人類存在的動態環境、與人交互和理解的能力;其次,能夠定義運行路線安排,對現場留給移動機器人使用的區域進行劃分和定義,以便于移動機器人進行路徑規劃;再者,是定義任務管理原則。根據應用現場的使用需求,確定機器人系統依據什么樣的原則來生產和執行訂單任務;最后,建立交通管理規則。通過一定的交通規則來協調現場的交通管理,避免機器人之間發生擁堵、碰撞和死鎖。
在AI技術支持下,機器人的導航能力和末端定位能力將顯著提升,通過系統級的環境分析,快速建立機器人系統全生命周期內的環境模型,助力機器人在充分理解環境的前提下自主規劃。此外,處理好移動機器人的群控和管理,AI也將是重要的支撐手段??傊珹I將使機器人的視覺更敏銳、判斷更準確、理解更深入、知識更豐富,可以讓機器人解決原來只有基于人類認知才能解決的問題,從而提高機器人的單體智能水平和群體智能水平,幫助移動機器人實現更加人性化的交互,快速切入更多的應用領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人形機器人與智能移動機器人,在形式、功能組成以及研制難度上有所區別。在形式上,足式與輪式分別是兩種類型的機器人的運動形式,這也在運動層面上決定了足式機器人更“刁鉆”的研發技術;在功能組成上,人形機器人是模仿人類手、足、眼、腦的功能,而移動機器人則是選擇性配置,例如復合機器人就是配置“手”和“腳”的功能;在前兩者區別的基礎上,人形機器人的研制難度更大。因為完整的人形機器人需要具備與人類相似的身體結構和運動能力,同時還要擁有高度智能化的控制系統和感知能力。
雖然人形機器人和智能移動機器人存在著諸多區別,但是我們仍能在不同中找到共同。整體來看,兩者有著一些共同的研究領域。例如,目前人形機器人和移動機器人都能以SLAM方式建立環境模型,并根據它進行導航和定位;兩者對于環境感知和環境理解的要求是類似或一致的;都需要強化與人類通過自然語言交互的能力、末端執行器精細的定位和操縱能力,以及適用于人類生活環境下的知識獲取和知識推理能力。找到這些共同研究領域,對于我們研發人形機器人和移動機器人都是有利的,可以互為借鑒,互為助力,節約研發資源和人力,也有利于供應鏈完成強化升級。
作為對現有機器人的補充,復合機器人“手腳并用”的結構,更多體現了機器人功能的進化,強化了“人”的屬性。一方面,復合機器人比其他輪式移動機器人更具多功能性和靈活性,有著更廣泛的應用前景;另一方面,相比于人形機器人,輪式智能復合機器人更加實用、成本更低,也更容易落地應用。未來,隨著智能制造的迅猛發展,復合機器人智能化發展勢不可擋,具有更好視覺能力、具有云端AI大腦支持的智能型復合機器人將會加速走向應用。
必一運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