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水禽產業與技術發展報告
當前位置:首頁食品資訊產經企業2024年水禽產業與技術發展報告
核心提示:本文從生產現狀、市場與貿易、加工與消費、技術研發等角度對2024年我國水禽產業發展進行了總結,分析了我國水禽產業存在的問題,并就2025年水禽產業發展趨勢做出判斷,最后提出促進我國水禽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摘要:本文從生產現狀、市場與貿易、加工與消費、技術研發等角度對2024年我國水禽產業發展進行了總結,分析了我國水禽產業存在的問題,并就2025年水禽產業發展趨勢做出判斷,最后提出促進我國水禽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水禽產業是我國的特色產業,也是十分重要的畜牧產業,為保障我國居民的肉蛋奶有效供給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對全國23個水禽主產省(市、區)的生產情況調查統計,2024年全國水禽出欄量超過50億只,產肉量超過1 200萬t,總產值超過2 300億元,較2023年增加5.2%。其中,23個省市區全年商品肉鴨出欄量42.2億只,產肉量約1 000萬t,總產值1 284億元,較2023年有小幅度增長;成年蛋鴨存欄1.63億只,較2023年增長9.12%,全年鴨蛋產量291.4萬t,較2023年增長9.12%,蛋鴨總產值410億元,較2023 年增加8.75%;商品鵝出欄量5.69億只,產肉量超過175萬t,較2023年增長8.08%;肉鵝產值592億元,較2023年增加11.26%。
2024年我國23個肉鴨主產省的肉鴨出欄量和產值如圖1所示。就區域生產布局而言,肉鴨產業的區域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其出欄量高達28.1億只,占全國總出欄量的66.6%。就省域生產布局而言,山東省的肉鴨出欄量和產值獨占鰲頭,其出欄量超過20億只,產值接近600億元,分別是排名第二位(安徽省)的7.9倍與5.9倍。就肉鴨養殖品種而言,我國肉鴨產業仍以飼養、屠宰加工白羽肉鴨為主,其占比高達83.3%,番鴨和半番鴨占比為5.1%,地方麻羽肉鴨占比為11.6%;山東肉鴨養殖業為白羽肉鴨,福建和廣東是全國番鴨和半番鴨養殖最密集的省,湖南、江西、四川、廣西的麻羽肉鴨養殖量較高。
2024年我國23個蛋鴨主產省的鴨蛋產量和蛋鴨產值如圖2所示。就區域生產布局而言,我國蛋鴨主要生產區域布局華中和華東地區,其產蛋量和產值占比均超過全國的72%。就省域生產布局而言,蛋鴨養殖量較大的省主要包括河南、湖南、江西、廣西、湖北、浙江、遼寧、四川等省區,鴨蛋生產并沒有出現一省獨占鰲頭的現象,在主產省份的布局相對均衡。
2024年我國23個肉鵝主產省的商品鵝出欄量和產值如圖3所示。就區域生產布局而言,山東、四川和廣東為第一梯隊,年出欄量均超過8 000萬只。安徽和黑龍江為第二梯隊,年出欄量分別為6 000萬只和4 500萬只。第三梯隊為江西、江蘇、河南、吉林、遼寧,出欄量均超過2 000萬只。就省域生產布局而言,華南地區多年來具有價格優勢,其產值一直較高。廣東省肉鵝產業的總產值一直位居全國第一。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不僅是世界水禽第一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水禽產品的第一消費大國,水禽產品的進出口總量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提供的數據,近5年來,水禽產品出口量居前4位的國家始終是中國、匈牙利、法國和波蘭,水禽產品進口量位居前4位的國家始終是德國、中國、捷克和法國。
從水禽產品價格來看,水禽產品的價格在2024年基本穩定,波動很小。鴨蛋和鴨苗價格 2024 年年末相較于年初有所增長,而毛鴨價格年末相較于年初有所下降(圖4)。
2024年毛鴨全年平均價格為8.77元/kg,與2023年的9.44元/kg相比有所下降;2024年全年月度最高價格為2月份的9.46元/kg,比8月份全年最低價8.38元/kg提高12.89%,毛鴨價格提升,保障了養鴨戶的養鴨收入,提高了農戶養鴨的積極性。
2024年鴨蛋全年平均價格為14.35元/kg,較2023年的平均價格14.46元/kg降低0.79%,相對持平;全年價格最低點在2月份,為13.01元/kg,全年價格最高點在8月份,為15.40元/kg,最高點較最低點價格增幅18.37%。從全年來看,2024年鴨蛋均價呈上升趨勢,表明養殖戶和養殖企業有盈利,市場潛力較大。
2024年白羽肉鴨鴨雛的平均價格為3.92元/只,較2023年的平均價格3.41元/只增長了14.96%;全年價格最低點在6月份,為2.92元/只,全年價格最高點在9月份,為5.79元/只,最高點較最低點價格增幅98.29%。總體來看,2024 年鴨雛價格處于高位,種鴨養殖獲得較高利潤。
從外貿交易情況來看,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統計,2024年111月我國整只凍鴨的出口數量為2.81萬t,出口金額為2.36億元,出口量較2023年同期增長了101%,出口額增長了41%。這一增長反映出凍鴨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需求持續增長,尤其是在數量上呈現了較為強勁的上升趨勢。然而,鮮或冷的整只鴨出口則表現出相對疲軟,出口數量為1.43萬t,同比下降3.68%,出口金額為2.33億元,同比下降16.4%,表明市場對低溫保存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消費者對高品質鮮品需求減少。同時,凍鴨肉分割產品及雜碎的出口數量為2.29萬t,同比增長137%,金額為2.24億元,同比增長99%。這表明鴨肉分割產品的需求增長明顯,對副產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冷鮮鴨肉分割產品和雜碎的出口數量只有228 t,但增長了10.4%,金額增長了7.49%。對于高附加值產品,2024年鮮或冷的鴨肥肝出口量為302 t,同比下降5.57%,但單價上漲,出口金額達到了245萬元,同比增長了125%。表明即便在數量下降的情況下,單價的提升仍能有效支撐出口金額的增長。
從2024年各月份貿易情況來看,如圖5所示,111月間,不論從數量還是金額上來看,我國鴨產品出口總體呈現增長態勢,包括鮮或冷的整鴨、風鴨、鴨肥肝、鴨腸和鴨胗;冷凍白條鴨、鴨肥肝、分割類鴨肉等。
在進口方面,2024年我國首次進口鴨產品。整只凍鴨進口量為120 kg,金額為0.029 8萬元;分割鴨肉和雜碎進口量為289.43 t,總金額為722萬元。雖然進口量較少,但標志著我國市場對某些特定鴨肉類產品的需求發生了變化。
2024年我國鴨肉產品的出口量為7.95 萬 t,同比增長69%,出口額為12.5億元,同比增長24%。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凍鴨及其副產品的強勁表現。需要注意的是,進口數量雖然較低,但是近年來首次出現,反映出國內市場需求的多元化。
與鴨肉產品相比,鵝產品的出口情況則略顯疲軟。2024年111月,我國整只凍鵝的出口量為23.1 t,同比增長185%,金額增長189%。盡管數量較小,但增長幅度大。表明我國在凍鵝產品方面具備一定的出口優勢。冰鮮整鵝出口量為1.32 t,同比下降6.7%,出口金額為5.32億元,同比下降5.8%。冷凍分割鵝肉和雜碎的出口量為1.95 t,同比下降36.2%,金額為12.4萬元,下降幅度較大,與市場需求萎縮有關。同期,冰鮮分割肉產品和雜碎的出口量為425 t,同比增長3.90%,出口額為1 573萬元,同比增長7.4%。2024年冰鮮鵝肥肝出口量為6.94 t,同比增長37.3%,但由于單價下跌,出口額為205萬元,同比下降19.5%。表明高端鵝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較大。2024年我國鵝肉產品的出口總量為3.63萬t,同比下降6.26%,出口總額為5.49億元,同比下降5.37%。
總之,世界水禽產品貿易以亞洲市場為主,并向歐盟市場和美洲非洲市場擴散。隨著水禽產品競爭力的提升,水禽在國際市場上的舞臺越來越大。2024年我國鴨鵝產品出口量均增加,而且數量較大。因此,我國水禽進出口貿易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從世界水禽貿易來看,各國進出口也呈現出上升趨勢,預計2025年在嚴格防控禽流感等疫病影響下,世界各國水禽產品進出口貿易將進一步增長。
水禽加工產品正逐步向多元化、精細化和功能化轉型。鴨肉加工仍是核心,烤鴨、咸水鴨、分割鴨肉等傳統產品穩定增長,同時即食鴨肉食品持續擴展。鵝肉加工集中于鹽水鵝、燒鵝和鹵鵝等深加工產品,供不應求。鴨蛋加工仍然以咸鴨蛋和松花蛋為主,約占鴨蛋總銷量的 80%,但咸蛋黃、皮蛋腸、蛋黃醬等創新產品的市場迅速提升,增加了鴨蛋的附加值。另外,鴨肉因其高蛋白、低脂肪、低價格等因素,被廣泛應用于加工寵物飼料,其在寵物飼料中占比達到70%。例如,國產品牌如麥富迪推出的Barf系列鮮肉含量超過75%,價格約42.6元/kg,展現高性價比優勢;乖寶寵物的零食類原材料中鴨胸肉占比達9%。消費者對寵物飼料需求的增長,將助力水禽產業鏈向高附加值延伸。總體來看,水禽加工領域正通過創新驅動全面升級,為產業創造新的增長點。
2024年我國肉鴨消費約占禽肉消費總量的1/3,人均消費量達6.2 kg,同比增長10.6%。其消費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如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市的鴨肉消費迅速增長。水禽食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地方特色品牌銷售額快速增長。2024年絕味食品實現凈利潤6.11億元,同比增長15.7%。全球肉類消費已轉向以禽肉為主,肉鴨消費量年增長率達到2.7%。隨著健康飲食關注度提高,低脂肪、高蛋白的禽肉產品更受青睞,預計2025年我國肉鴨市場需求增長率約為4%,深加工產品將成為新增長點。
我國鴨蛋類產品加工工藝日漸成熟,品牌產品不斷增加,鴨蛋消費呈增長趨勢。目前我國鴨蛋消費以傳統加工消費為主,約有50%的鴨蛋加工為咸鴨蛋和松花蛋,其具有獨特的口感與營養價值,備受消費者喜愛。鴨蛋的國際化銷售渠道正在逐步拓展,皮蛋和咸蛋2類鴨蛋加工制品在出口總量中占比達64%以上,在銷售平臺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鴨蛋消費具有較強的時令性,城鄉居民消費方式以時令消費和節令消費為主(2024年端午假期,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咸鴨蛋銷售額同比增長 72%),常常以地方特產的方式進入城鄉居民家中。我國鵝肉消費傳統上集中在南方地區,價格偏高且消費人群相對較少,但是需求持續增長,消費量在過去5年的增速超過14%,2024年我國鵝肉需求量達167.7萬t,同比增長5.1%,預計未來我國鵝肉消費仍將保持高增長率。
在新品種培育方面,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培育了我國麻羽肉鴨新品種“桂柳麻鴨”配套系。“桂柳麻鴨”具有種鴨供種能力強,商品鴨生長速度較快、屠體毛孔色素殘留少、肉品質優良等特點。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重慶泰華牧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培育了渝州白鵝配套系,是重慶首個自主培育的肉鵝配套系,其父母代種鵝具有開產早、產蛋性能高、受精率高的特點,商品鵝具有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的特點。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與山東榮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培育了中畜榮達雙黑白羽肉鴨,以其“黑嘴、黑腳、白羽”的獨特特征脫穎而出。該品種生長迅速,非常適合規模化養殖。此外,“益揚1號”肉鴨是由揚州大學等單位培育的地方特色鴨品種,于2024年通過國家審定。該品種生長適中、飼料轉化率高、抗逆性強,適合加工多種傳統特色鴨產品。
在育種技術方面,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塞飛亞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新希望六和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單位共同申報的“肉鴨高效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在肉鴨遺傳育種理論、育種技術和新品種培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了“中畜草原白羽肉鴨”和“中新白羽肉鴨”2個新品種及免填型北京烤鴨專用配套系。節糧抗逆蛋鴨新種質創制與安全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浙江省新品種選育專項等支持下,歷時十余年,自主育成了高產節糧抗逆蛋鴨新品種,建立了分子育種新技術,構建了蛋鴨營養需要量參數和標準,集成了養殖減抗技術體系,為我國蛋鴨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品種和技術支持。
在養殖技術方面,通化綜合試驗站針對傳統籠具導致的鴨龍骨皮膚紅腫和糞便堆積問題,設計了新型“V”字型籠底結構,優化了網格間距,有效提升了填鴨的舒適性,并顯著降低了皮膚紅腫問題,該技術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同時,為解決傳統養殖場統計鴨養殖密度的低效和易出錯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特征金字塔網絡和收縮機制的散養鴨計數方法,利用VGG-19提取鴨群圖像特征,并通過收縮機制消除復雜背景的冗余特征,為散養水禽計數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技術標準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聯合全國畜牧總站等單位,起草了《畜禽糞便產生量及其特性參數》《畜禽規范養殖場糞污資源化設施建設技術要求》2項行業標準,為畜禽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學、規范的指導依據。國家標準《肉鴨生產性能測定技術規范》已于2024年11月28日正式發布,該標準對肉鴨生產性能的測定方法進行了詳盡且精準的規定,為肉鴨產業的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水禽產業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畜牧產業,為保障我國居民的肉蛋奶有效供給做出了巨大貢獻。2024年全國雛鴨、鵝出欄量超過50億只,產肉量超過1 200萬t,總產值達到2 285億元,較2023年增加5.19%。我國肉鴨飼養量占全世界總出欄量82%以上,肉鵝出欄量占比超過95%。因此,水禽產業是我國的特色產業。近年來,我國水禽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種業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肉鴨、蛋鴨、肉鵝和番鴨與半番鴨品種均實現自主可控,生產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草原鴨”、“中新鴨”、中畜長白半番鴨、Z 型北京鴨、南口1號、京典北京鴨、桂柳麻鴨、“雙黑鴨”、益揚1號肉鴨、神丹2號蛋鴨、農湖2號蛋鴨、渝州白鵝、江南白鵝等鴨鵝新品種已經成為我國水禽養殖的主導品種。
第二,養殖技術持續進步,鴨鵝健康水平顯著提升。養殖場給料、給水、精準飼喂、排泄物清理、通風換氣、溫濕度控制等養殖用設施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控制顯著提升,加速了水禽產業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進步,促進了水禽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種-養循環養殖模式助力農戶增收。水禽體系的專家團隊在全國持續推廣“稻田養鴨”“草地養鵝”“林地養鵝”“種草養鵝”等種養模式,促進了水禽產業高效、穩定、綠色發展,顯著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鄉村振興。
我國水禽產業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肉鴨表現為高產肉性能和高繁殖性能、蛋鴨表現為高產蛋性能和投入產出比高的特點,鵝的產肉性能得到顯著提升。但是還存在如下突出問題。
第一,隨著我國水禽產業快速持續發展,鴨鵝的生產性能得到持續提高,使鴨鵝的體重生長與繁殖性能、生長速度與肉品質及抗逆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鵝的“抱窩性”與季節性繁殖成為困擾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
第二,我國鴨肉、鵝肉、鴨蛋等食品消費具有區域性、多元性消費特點,對肉品質、飼養期、品種等均有嚴格要求。目前,我國的鴨鵝品種不能滿足多元化的、區域性的食品消費需求,鴨鵝肉的品質與消費需求矛盾突出。
第三,肉鴨、蛋鴨和肉鵝產業的養殖自動化設施設備、環境控制與智能設備缺乏,限制了水禽產業健康發展。飼養方式落后為疫病防控帶來巨大困難,亟待轉型升級。飼料開發利用不足,飼料配制技術不能滿足養鴨業、養鵝業需要,造成飼料浪費,肉品質降低。
第四,水禽養殖產生的排泄物資源化利用不足亟待改進。肉鴨養殖密度大、區域集中等因素,造成排泄物資源化利用不充分,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大規模養殖場,環保設施投入不足,易造成環境污染,并對水禽養殖構成更大的挑戰。
第一,我國水禽種業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實現了種源自主可控。過去10年內,我國已經成功培育了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生產性能的肉鴨、蛋鴨、番鴨與半番鴨、肉鵝品種,其生產性能先進,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目前我國水禽生物育種技術快速發展,選種準確性進一步提高,如果加強持續選育,其生產性能將保持領先水平。因此,我國肉鴨、蛋鴨、肉鵝和番鴨與半番鴨品種將實現高質量發展,完全自主可控。
第二,養殖技術升級加速,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迅速提升。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水禽養殖領域的深度融合,傳感器將全方位實時監測養殖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空氣質量等參數,通過對養殖數據的深度分析,實現自動給水給料、精準飼喂、排泄物清理、通風換氣、溫濕度控制,將加速水禽養殖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和數字化。
第三,水禽肉蛋產品的安全性、營養性進一步提高。在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的背景下,水禽養殖行業將更加嚴格遵循相關標準與規范。從飼料源頭把控,確保無添加有害化學物質;在養殖過程中,嚴格控制藥物使用。同時,利用信息化技術構建完善的產品追溯體系,消費者通過掃碼等方式就能輕松獲取產品從養殖到加工銷售的全過程信息,讓消費者吃得放心,進一步提升水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針對目前我國肉鴨、蛋鴨、肉鵝養殖全產業鏈的發展水平、存在問題與技術需求,特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強生物育種新技術研發與新品種培育。過去10年,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根據我國市場消費需求特點,成功培育了多個鴨、鵝品種,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我國多元化的食品加工和食品消費需要。我國應建立以消費端為主體,以市場消費需求為特征的肉鴨、蛋鴨和肉鵝育種體系、品種體系,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滿足人們對營養、健康食品的需求。
第二,加大支持水禽養殖技術、養殖模式升級,以提高水禽健康養殖的技術水平。自動化高效節省人力和能源,智能化是在自動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動給水給料、控制養殖環境的技術手段,是未來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建議在相關設施、設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進水禽養殖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第三,鼓勵養殖戶利用稻田、鹽堿地、林地等適度發展水禽生態養殖,節約飼料,實現種-養結合,應特別鼓勵養殖戶就地就近實現對鴨鵝排泄物的資源化利用。
第四,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推動水禽肉、蛋產品向高附加值、差異化方向發展,減少低價競爭和過度同質化帶來的市場壓力,并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消費者對鴨肉、鵝肉在蛋白質、脂肪及其他營養成分方面優勢的認同度。
韓國發布《健康功能食品法典》部分修改單,修改巴拿巴葉等9種功能性原料和營養成分的規格要求
[食品資訊搜索] [加入收藏] [告訴好友]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2025Gulfood預計未來一年為巴西禽肉出口商帶來超過 5 億美元出口額;越南對巴西開放雞內臟和雞爪,增強巴西產品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