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機器人采用一體化控制,一個‘大腦’控制五感,能將語音指令轉換成動作指令,和人、環境、作業對象進行自然互動。”7月6日,在“2024WAIC具身智能與智能機器人產業鏈生態論壇”上,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自己的新品,一款智能移動類人雙臂機器人。
記者了解到,作為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分會場,有一批人工智能企業在該論壇上發布了自己的新品,其中3家企業于今年落地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均為“大零號灣”孵化的人工智能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選擇來到馬橋,尋求更廣闊的“生長”空間。
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旁的一間共享辦公室里,張建政與兩位校友共同創立了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那時,這間辦公室所在的區域還叫“零號灣”。7年過去了,“零號灣”變成了“大零號灣”,而颯智智能也已發展成擁有近200人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智能移動共融機器人技術及產品的研發、集成與應用方面頗有建樹。
隨著訂單量不斷增多與外部資金注入,颯智智能明顯感覺到現有產能不足,亟需更大的空間進行生產制造。“目前,我們是將研發、實驗、人才培訓等功能留在‘大零號灣’,試驗區則是我們的生產制造空間。”颯智智能市場經理曾媚穎表示,今年5月份,颯智的馬橋工廠正式投入生產。
與颯智智能的情況類似,上元立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也因產能的擴大而開始尋找合適的載體。“我們看了上海的很多園區,甚至到外地去考察過。”上元立交創始人袁全橋表示,“大零號灣”科創載體的空間規模以孵化、研發功能為主,而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開始尋找更大的空間承載,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則完美契合了他的需求。制造場地遷移至馬橋后,袁全橋每周都會在這里接待2—3批意向客戶,目前已拿下千萬元的訂單。
2月份看場地并簽訂合同、春節后開始裝修、5月份搬遷、6月份正式投入生產……鈦虎機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搬遷則顯得有些匆忙,來到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不過才1個月的時間。在“大零號灣”孵化成功后,創始人李永超將全部的研發、測試、生產制造場地遷移到了馬橋。
“其實在兩年前,我就開始物色合適的地方了。考慮到研發與生產的高效性,我們選擇將所有功能集中到同一個區域。”李永超介紹,公司對載體的要求比較高,例如廠房地下不可設有停車場,以免汽車開過產生的震動影響測試的精準度。此外,廠房的單層空間還要足夠大,方便裝載大型設備的卡車能直接開進來。
除了空間足夠大,載體自身條件符合需求,試驗區內完善的配套和服務是吸引企業入駐的另一大原因。
上元立交成立不久,致力于通過機器人和AI調度算法,幫助各類場所解決停車難的問題,目前企業發展尚處于初期。入駐試驗區之后,計劃盡快建立自身的供應鏈體系,包括機械、鈑金、電子元器件等,而企業在此方面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在了解上元立交的產業鏈需求后,試驗區協助對接了園區內的一家機械制造企業——上海飛亮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該公司為上海汽輪機廠有限公司的合格供應商,具有較強的機械制造能力。“我們希望企業少走彎路,只要提出需求,就一定會盡力去滿足。”試驗區招商人員介紹,后續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上元立交考察了飛亮機械的技術設計、機械加工、熱處理、品質控制、質量體系等,雙方建立起有效聯系。
在距離試驗區不遠處的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其所開設的專業類群與試驗區的發展定位有極大的相似之處,產教聯合體項目應運而生。在企業提出用工需求之后,試驗區主動推薦學校的學生前往實習,解決了員工階段性緊缺的困難。
鈦虎機器人在搬遷的過程中苦于部分員工的住宿問題,由于人數眾多,而附近的保障性租賃住房房源不足,試驗區主動提出,企業可集中申請公租房房源,并詳細告知其申請所需材料與流程。
必一運動官網
近日,試驗區召開了一場座談會,面對面傾聽企業需求,首批由“大零號灣”外溢至試驗區的6家企業在會上提出了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閔行區相關職能部門給予積極回應,并表示要做好企業的“經紀人”,在政策上、業務上為企業做好資源對接,加強區內科技企業經驗、技術和資源共享。
目前,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全域實體企業近40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4家,市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4家。作為“大零號灣”產業主承載區,試驗區將繼續做企業的好朋友,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保障落地項目早投產、早見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
必一運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