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應該往下調的時點,目前公司還是面向B端客戶,人形機器人走向C端大眾客戶還需要一些時間。“現在這個時間段,雙手輪式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達闥機器人會用帶手的機器人(輪式或雙足)去快速占領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應用場景。”
官網顯示,達闥機器人成立于2015年,是云端機器人創造者、制造商和運營商,該公司可提供包括家庭服務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多種類型的智能機器人產品。該公司全球總部位于上海,并在北京、深圳、成都、珠海等地設立分支機構。2020年,達闥在上海建設“人產業基地”進行機器人整機生產及智能關節的研發和生產智能制造。
達闊機器人目前專利申請量超2000項,已授權專利超過1000項,獲科技部批復建設“云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開放創新平臺”,成為國家級第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國家隊公司。
天眼查顯示,2016年以來,達闥機器人歷經六輪融資,獲得近50億元投資額,投資方包括軟銀愿景基金、珠海格力、啟明星辰、深創投、中關村發展集團、金地集團、富士康、上海城投、上海國盛投資集團等投資機構及地方國資。
WAIC現場,“機器人迎賓秀”在世博展覽館中廳上演,18臺人形機器人組成“十八金剛”陣列,其中就有達闥機器人的人形雙足機器人XR4小紫。
該機器人搭載了具身智能大模型RobotGPT。據達闥機器人工作人員介紹,XR4機器人產品采用女性造型,身高1.68米,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造,全身擁有超過60個智能柔性關節。XR4采用自主研發的智能柔性執行器SCA和獨創的串并聯混合結構,將通信、計算、傳感融為一體,最大峰值輸出力矩可達600Nm;直腿擬人行走步態,行走速度為3.5公里/小時;XR4的手臂能夠承載10公斤的重物,配置12自由度的靈巧手,可以拿起雞蛋和纖薄的撲克牌,也可以雙手協作完成烤面包片、裝盤、熨燙衣服等活動。預計XR4將會在養老健康、立體清潔、輕型制造、商業服務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
據透露,在WAIC大會期間,首批限量100臺的XR4開啟預售,售價39.9萬元起。“現階段,39.9萬這個價格是一個在市場上非常有競爭力的價格,可以面向科研甚至是制造等B端市場。”陳原對界面新聞透露,公司目前已經開始和科研,汽車制造等B端客戶就雙足人形機器人開展合作。“隨著場景應用逐步深化,隨著公司產品功能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機器人產品的價格也將逐步調整。比如這次展臺上跳舞的達闥雙手輪式機器人Ginger,2019年我們首次發布時的標價也是在四五十萬的水平,但五年過去現在這個產品價格已經降到了十幾萬元的水平。”
在此次大會現場,CloudGinger還與虛擬數字人Cloudia進行了虛實聯動,共同起舞。在智能領域,達闥機器人旗下Cloudia2 Pro云端智能同步發布。Mover MiniI NS配電室巡檢機器人在本次大會首次公開亮相。此外,達闥機器人還展示了云端移動機器人開發平臺Mover Mini B和復合機器人Mover Plus。
必一運動官網
“目前達闥還是面向B端客戶,人形機器人走向C端大眾客戶還需要一些時間。”陳原對界面新聞表示,人形機器人的場景應用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出現在展會、接待、迎賓等場景中,通過簡單的互動就可以滿足需求了,這個階段應該叫“能歌善舞”。“但現在其實已經在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就是讓機器人‘心靈手巧’,具備更強大的智能,雙手能夠干活,讓機器人能夠真正去幫人做一些實際工作。”
陳原進一步指出,目前處于的第二個階段,主要是進入到一些垂直領域的應用,比如讓機器人到工廠或餐飲等勞動力密集型場景,這個階段對于機器人的手的能力要求很高。然后在垂直領域做好了后,才是第三個階段,讓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這也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終極階段,因為能進到家庭的機器人,其價格不能太高、能耗不能太高、體積不能太大,但功能一定要非常完整,而不是像現在進入的工廠的機器人一般會專注在垂直而單一的事情”。
“我們認為,在現在這個時間段,雙手輪式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陳原對界面新聞透露,后續可能更多推進雙手輪式機器人進工廠,“因為與雙足機器人相比,雙手機器人產品的成本更合理,在某些場景下,其與雙足機器人的使用性能可以基本一致”。
在陳原看來,達闥機器人的競爭優勢之一,便是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經驗豐富,知道客戶需要什么東西。“一家公司必須要知道你的產品是賣出來給誰用的,以及這個機器人商業變現模式是否成立。從達闥來說,我們現階段會把雙手輪式機器人和雙手雙足機器人同時推向客戶,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構建最適合的實際場景應用。”
陳原對界面新聞進一步表示,達闥機器人希望用性價比更高的輪式的雙手的機器人去快速占領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因為只要有手能干活,就可以滿足很多實際應用要求。“做人形機器人的廠商不能只專注于雙足這一點,而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機器人能干活的能力更多來自于手而不是腳。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手能夠干活的機器人,如果它有一雙能夠靈活邁過障礙的腳,當然好;但如果手的問題沒解決,機器人的腳走得再快也沒有實際的商業價值。”
要讓機器人具備真正能干活的雙手,需要的不只是機器人手部的機械設計,更需要的是一個端到端的具身智能解決方案。
界面新聞了解到,達闥機器人具有行業領先的云端機器人全棧技術解決方案,提出“云端機器人”(“云腦+安全網+機器人”)架構并實現云端機器人的商業化。該公司還研發了集通信、計算、傳感于一體的機器人智能柔性關節SCA,解決了機器人硬件在標準化、集成化及產業化方面的局限,降低了機器人準入門檻、加速產業生態形成。達闥云端機器人產品與解決方案已廣泛應用于公共衛生、智慧農業、智慧醫養、公共安全、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商業零售等領域。
2023年7月,達闥機器人基于多年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等技術的積累和垂直領域業務經驗,發布了首個機器人領域的多模態人工智能大模型——RobotGPT。據了解,RobotGPT是為實現機器人在復雜應用場景下的多模態行為而提供的交互生成型AI(Generative AI)大模型;它與機器人的具身智能相結合,實現機器人理解人類語言,自動分解、規劃和執行任務,進行實時交互,完成復雜的場景應用,推動具身智能的自主進化。
“具備身體的智能和不具備身體的智能,所面向的大模型應用場景有很大的差別。”陳原對界面新聞指出,達闥的大模型產品主要針對機器人領域,其設計和通用大模型不一樣,更多考慮將交流的、語音的、文字的、圖像的、視頻的等所有的模態信息融合在一起,為機器人提供分析,推理,決策的能力。一般來說,通用大模型廠商很難去真正理解機器人生態上更具體的一些垂直需求,所以這就需要機器人大模型廠商在機器人相關的數據收集,訓練,推理上做很多工作。
必一運動官網
除了機器人的云端大腦之外,達闥機器人在終端場景應用上布局也頗有成效。不過,陳原卻對界面新聞表示,公司一開始做機器人本體也是“逼不得已”的選擇。“達闥其實從2015年成立開始就是一個人工智能公司,希望做一個給機器人用的云大腦讓大家都來去使用它,但到2018年,我們發現市面上這些機器人應用都不能夠滿足公司的應用需求。”陳原說。
據陳原回憶,早期公司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給服務機器人用的關節,因為當時市面上的關節都是給工業機器人用的,一個關節價格都是以萬為單位,做一個機械臂就要十幾萬,于是達闥選擇進入機器人硬件設計制造,并從服務機器人關節開始進行創新。“目前達闥做的關節價格以千為單位,做一個機械臂的成本可以控制一兩萬。”
“現階段,整個服務機器人的產業鏈仍不算完整。雖然達闥目前是業界少有打通了端到端機器人全棧技術的公司,但是我們仍然希望構建的是一個開放的生態。”陳原對界面新聞表示,即便現在達闥有能力自己去造關節、造手、造整機,但依然會去考慮和第三方廠商合作。“更多第三方廠商的出現,意味著人形機器人行業生態的逐步成熟。這個產業一定會逐漸形成一個很完整的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