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或許是機器人領域有史以來最精彩的一年。有巨資下注,有巨頭加入,有巨匠造物,有人形機器人正欲兌現天賦。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旗下著名雜志《IEEE縱覽》回顧了2024年機器人領域的七件大事。他們也覺得,2025可能成為更精彩的一年。
2022年才成立的機器人創企Figure致力于打造AI人形機器人。2024年2月,該公司發布聲明,稱其B輪融資金額高達6.75億美元,估值更是高達26億美元。巨額融資給人形機器人領域帶來充足的資本、人才以及流量,也幾乎可以說為2024年機器人行業定下了基調。
當然,行業現在仍處于初級階段,能否真正將強悍的人形機器人推到我們眼前?這一直是2024年的疑問,也將是2025年核心問題。
必一運動
表達了追求更卓越人形機器人的決心。他們有著數以十年計的人形機器人研發經驗以及行業領先地位,但也在過去十年里更換過多家公司。
波士頓動力的旗艦產品,即Atlas研發平臺,旨在創建能突破全身運動極限的機器人。
2024年4月,公司告別液壓版本的Atlas人形機器人,推出了全電動的Atlas。
3月,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GTC 2024上發布了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GR00T——全稱“通才機器人00技術”
。據稱,GR00T旨在為特定人形機器人提供執行特定任務的起點,由它驅動的機器人將能理解自然語言并觀察與模仿人類行為——快速學習協調、靈巧性以及其他技能,以求在現實世界里導航、適應和互動。
當然,我們還不確定這些新概念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否有真實的機器人數據,還是基于大量模擬?參與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會否貢獻數據來改進GR00T,抑或只是以此為基礎訓練自己的模型?但無論如何,英偉達的支持足以引起全行業關注。
機器人的自主性指機器人執行任務時獨立決策與行動的能力。2024年1月,斯坦福大學IRIS實驗室推出了Mobile ALOHA,“一種用于數據收集的低成本全身遙控系統”。乍看,它好像是自主決策行動的機器人,實際上,它是被人類遙控的。
一對一遠程操控是我們利用機器人完成任務的好方法,但它當然也有局限性,許多機器人公司都嘗試依靠人類的逐步訓練,讓機器人系統從完全遙控操作轉變至部分遠程操作、監督操作甚至完全自主。
例如Sanctuary AI公司就一直通過各種任務遠程操控其人形機器人,收集訓練數據作為日后自主性的基礎。
未來我們很可能看到越來越多人類遙控人形機器人的情況——收集訓練數據的這件事還得是人類才干得明白。
有些人鐘愛能利用自身機器人特性的機器人,因為它們不僅做人類能做的事,還可以做人類做不到的。
機器人具備足夠“耐心”和精度用以加工金屬。技藝精湛的人類工匠可能要花大功夫來打造某件復雜器具,而加州先進制造公司Machina Labs出品的“
”能一遍又一遍、高效而精準地處理原本只有人類能搞但搞起來巨費事的活兒,例如,幫美國宇航局
Machina Labs的機器人正處理一個直徑為4.572米的儲罐。該儲罐很可能被運往月球,“主要用于月球著陸器”
關于機智號的設計、在火星上的飛行以及如何持續飛行50多次的過程,很多科技媒體都有報道。不過隨著這個機智小伙計被迫越飛越遠,挑戰越發艱險的地形,最終,它在第72次飛行,也就是生涯最后一次飛行中永遠失去飛行能力。
事故發生于2024年1月,原因是很可能是它到達一個充滿陡峭沙丘而又缺乏可識別特征的區域,結果著陸時水平速度過高,與沙丘斜面猛烈撞擊,折斷旋翼槳葉。
不久前,NASA分享了關于機智號繼任者的新視頻。我們期待火星上出現更多機器人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