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新聞網訊 4月12-14日,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運河之脊”采風團走進濟寧,深入挖掘這座城市獨特的運河文化,感受古韻今風交織的魅力。
京城有簋街,濟寧有酆街。采風團首站抵達酆街。“麷”字意為炒熟的麥子。興建于濟寧市第一糧庫舊址之上的麷街,是高效盤活閑置國有資產,助推濟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實踐,現已入選山東省“雙招雙引”重點項目和濟寧市新舊動能轉換項目。這座依托濟寧糧庫的特色街區,是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的火花。

麷街整體采取“二軸、一帶、三中心”為總體布局,以儒家文化為背景、利用運河文化為主線,演繹自然生活和藝術美學,以繁華商業遇見城市,麷街與濟寧情懷同頻共振,造就濟寧文化商業新地標。
Bsports必一體育

麷街主街腳下是京杭運河文化地刻。大運河是專門為糧食漕運而修建的,和糧食有著深厚的淵源。在大運河之上,有很多閘壩,運糧的漕船要停留一段時間,慢慢形成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名城,從南向北,有杭州、蘇州、濟寧、天津和北京等。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淵源、特色建筑、美食和民俗文化,大運河不僅是一條運糧河,也是一條城市的旅游觀光帶,是一條文化的長河。

走在酆街,古舊的建筑風格承載著歷史記憶,民國風街邊店鋪滿是蓬勃的商業活力。這里濃厚的糧食文化底蘊,通過特色景觀與創意展示生動呈現。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匠心獨運的文化設置,讓作家們深深沉醉,紛紛感慨酆街是濟寧運河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生動注腳,它既喚醒濟寧運河記憶,又跳動著新時代的脈搏。
玉堂醬園,無疑是濟寧運河文化的突出代表。它自1714年創立,歷經數百年風雨,見證著運河的興衰變遷。

1714年,蘇州人戴阿堂沿大運河北上,行至濟寧時,被這座城市的繁榮富庶所吸引,便在南門口的運河碼頭沿岸購置土地,蓋起三間小醬菜鋪,取名“姑蘇戴玉堂”。起初,戴氏從蘇州著名的潘萬成醬園販進醬菜,后結合濟寧當地原料與北方人口味,對制作技術進行改造,生產出咸甜適度、脆香可口的醬菜,深受當地百姓和南來北往商賈的喜愛。

1816年,濟寧大紳商冷長連和兩江總督孫玉庭各出資500兩白銀,買下“姑蘇戴玉堂”,去掉“戴”字,更名為“姑蘇玉堂”。此后,玉堂醬園開啟了快速發展的新篇章。在首任總經理梁圣銘的苦心經營下,醬園占地擴至四十多畝,房屋數百間,工人達二百多名,產品增加到五十余種,年收入十萬多吊,資本金增長20倍,成為濟寧當時最大的商戶。梁圣銘還推出多項開創性制度,改進生產技術,提升產品質量,發行“錢票”,為玉堂醬園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清代時,其醬菜便以獨特風味獲慈禧太后稱贊,享有“京省馳名,味壓江南”之美譽;1915年,更是在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斬獲六塊金牌新中國成立后,玉堂醬園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漸恢復生產,1954年實行公私合營,之后又經歷多次合并,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濟寧地區重要的食品生產企業。進入新時代,面對市場競爭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玉堂醬園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在新時代浪潮下,玉堂醬園堅守傳統工藝,積極創新發展,線上線下融合拓展市場,讓百年醬香飄得更遠,持續為百姓餐桌增添美味,續寫著運河畔的商業傳奇。

在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玉堂醬園將部分老廠房打造成博物館。這座以“千年運河,百年玉堂”為主題的博物館,通過圖文展板、文物陳列、場景復原、微景觀、電子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示了玉堂醬園的發展歷史、現代風貌和未來愿景。博物館試運營一年多來,已接待參觀團、社會各界人士及海內外游客3萬余人次,成為濟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打卡地和傳統非遺文化的體驗探尋地。
玉堂醬園博物館是濟寧首家中華老字號歷史文化博物館,也是中國輕工業四星級博物館。
館內陳列著眾多珍貴的文物和老物件,從古老的醬缸、制作工具到不同時期的產品包裝,每一件都承載著玉堂醬園的歷史記憶。
在場景復原區,生動再現了當年醬園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和工人們忙碌制作醬菜的場景,讓參觀者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商業氛圍。
浣筆泉坐落在濟寧浣筆泉路南段,是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年間愛居濟寧時,曾在此泉浣筆,故而得名。浣筆泉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即1526年,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1791年時建了“二賢祠”,里面供奉著李白、賀知章像。祠堂西南有石欄相護的一泓池水,周長約八丈有余,泉水潺湲。池旁有明萬歷六年立的碑石,上有楷書“浣筆泉”三字。泉池東南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墨華亭,這個墨華泉是濟寧古八景之一,號稱“墨華泉碧”。

在浣筆泉,作家們領略了“墨華泉碧”古景的清幽雅致,觀賞了明朝太湖石的奇絕靈秀,仿佛看到了詩仙李白揮毫潑墨的身影。


幾千年前,海運還沒有興起,內河運河的興盛讓濟寧成為運河明珠之城,當年濟寧在全國的城市地位堪比當今的魔都上海。濟寧太白樓的前身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原址位于古任城東門里。唐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李白攜家人為了投奔親戚而移居任城,常在此飲酒賦詩。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為酒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并作《李翰林酒樓記》。明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將太白樓遷至南門城樓東城墻之上,更名為“太白樓”。

濟寧現存的太白樓坐落在明代城墻上,延續了明洪武年間的建筑風格,同時也不失唐代樓閣的風韻。樓內現存唐、金、元、明、清歷代名人題詠260多篇,題詠作者達200余人,館藏歷代原始刻石50余塊。其中,李白手書的“觀”字碑、乾隆皇帝的御筆刻石、羅振玉的石刻楹聯等,都是享有極高文物價值的珍品,特別是李白手書的“壯觀”斗字方碑,是太白樓的鎮館之寶。

作家們登上太白樓,李白愛居濟寧23年的生活經歷與傳世詩篇被一一揭開,留存的“壯觀”之“觀”字,筆力雄健,盡顯詩仙豪情。這些遺跡不僅是濟寧這座文化名城對李白文化的深厚承載,更是濟寧作為“文化之都”的有力見證,千年前的詩仙的滔滔詩意至今仍在這片土地流淌,滋養著后人的精神世界。原籍濟寧的當代詞作家喬羽先生深受李白詩歌影響,童年時在太白樓下長期吟詠著李白詩歌的他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詩酒英豪說李白,古南池畔起高臺。我來已是千年后,猶見青蓮次第開。”
在濟寧博物館的后院子里,作家們開啟了對運河歷史的深度探尋:他們在中國運河之都的石刻前合影留念,運河文化專家楊義堂詳細講解了鐵塔寺、聲遠樓的來歷,大家聽得津津有味,而陳列于地上的清朝鐵炮群和歷代碑刻群靜靜訴說著往昔歲月,僧格林沁停靈濟寧的典故也為這段歷史添上厚重一筆。

走出濟寧博物館,馬路對過就是原址復原的河道總督府,這里更是濟寧運河文化的核心象征,歷史上,眾多名人在此擔任河道治理長官,林則徐等先輩的功績,為運河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彰顯出濟寧在運河水利史上的關鍵地位。
由于濟寧的“運河之脊”地位,元代就在濟寧設立“都水監”主管河道疏浚與漕運。明永樂九年遣尚書主持治河,成化七年設河道總督,駐扎山東濟寧,首任總河為工部侍郎王恕。清雍正七年,管河總督分設三處,濟寧設有“河東河道總督署”。河道總督是軍政一身的高官,主要負責運河及相關河道的開鑿、疏浚、管理及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還領有軍隊,清代河督有直屬河兵5600人,以保障運河暢行無阻。當今濟寧博物館院子里的鐵炮群就是當時清朝軍隊所屬。

如今,河道總督署遺址公園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為展示館、文化廣場和遺址保護展示區三部分,全面展現了元明清三代國家河道管理最高機構的歷史,是了解運河文化、感受歷史變遷的重要窗口。
中午,聚集在古色古香的呂家宅院的海棠古樹下,作家們感嘆:文化濟寧,不出幾步,就是滿眼的文化!
作為中國500強企業,濟寧能源集團為古老運河帶來全新生機。因運輸需求,集團投資建設龍拱港,這座2021年新建、2023年投入使用的數字化港口,成為濟寧新地標,其巨大的吞吐量有力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旗下內河航道新能源造船廠同樣成績斐然,制造的船舶遠銷各地。現代化、智能化的龍拱港又展示了濟寧能源集團充分利用運河航道,在新時代開啟了航運新征程,讓古老運河成為連接現代經濟的黃金水道。

作家們參觀的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是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權屬企業,它于2022年10月開工建設,2024年8月建成投產,為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國內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項目。新能船業秉承“綠色智能化造船,造綠色智能船舶”的理念,創新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船型、新標準、新模式推動船舶模塊化、標準化和批量化制造,建造輕量化、綠色化、智能化的內河船舶,引領內河船舶制造“數智化變革”,先后入選山東省重大建設項目、山東省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重點工程、山東省數字經濟“晨星工廠”、山東省“工賦百景”揭榜掛帥試點項目等。他們積極對接歐洲、非洲、東南亞等十余個海外市場,已與紫金礦業、法國達飛海運集團簽署協議,國際市場對新能船業新能源船舶技術實力給予充分肯定。
而位于運河之上的龍拱港是濟寧全面對標山東港口集團、引進青島港先進理念,全力打造的現代化、智慧化、標準化、綠色化的內河集裝箱示范港口。2021年6月,龍拱港智慧化集裝箱多式聯運項目開工。龍拱港牽頭實施的內河智慧型集裝箱港口成套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成果,被中國港口協會認定在內河港口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內河智慧港口建設成果獲得工信部第六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
在濟寧運河龍拱港,作家們看到,這個港借鑒海港全自動化碼頭布置經驗,創新融合京杭運河水運特點,投用了自動化岸橋、全自動化場橋,部署工業5G專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在線D箱區掃描等前沿科技賦能,TOS系統高效協同,集裝箱作業高效、智能。一名司機可以同時監管多臺自動化軌道吊,2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個集裝箱的作業流程,全部港機設備采用電力驅動,配置能量回饋利用裝置,讓港口生產更綠色。

Bsports必一體育
據介紹,龍拱港是全國第一家常態化運行“5G+AI+IDS”無人智能水平運輸的內河港口。這個港口創新同步集成“智能感知自動駕駛、智能充電、V2X車路協同、5G遠程駕駛、高精地圖”等十多個子系統,創造性應用了“車、路、網、云、圖”全棧式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北斗導航、5G通信、UWB、多傳感器融合智能感知,全場高精定位達到了厘米級,IDS智能水平運輸調度系統實現車輛任務分配、路徑自動規劃,切實突破了海港磁釘定位導航的限制。作家們看見,在龍拱港堆場內,16輛無人集卡,憑借北斗導航、5G通信、多傳感器融合智能感知,能夠自主完成車輛任務分配、路徑規劃,無人集卡全場高精定位2厘米以內,停車對位時間5秒鐘以內,比傳統的人工集卡對位效率提升30%以上。
龍拱港還設有海關監管場所,這是山東省內河第一個水路運輸類海關監管作業場所。2023年12月開通集裝箱貨物進出口通關轉關業務,實現了濟寧港外貿集裝箱業務一體化通關。2024年4月開通山東省首條外貿出口航線,主要發往越南胡志明、馬來西亞巴生、泰國林查班、阿聯酋迪拜等城市,持續為外貿企業提供“全棧式”的物流運輸服務。
龍拱港打通了新兗鐵路和京杭運河的節點,成為濟寧新的一個“公鐵水”多式聯運樞紐,構建集約高效的集疏運體系。龍拱港2023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萬標箱,2024年完成23萬標箱。這個港口橫向依托新兗鐵路向西可以深入中原經濟區,輻射西北能源基地,對接“一帶一路”,向東可以連接青島港和日照港,向南依托京杭運河可以連接長江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實現通江達海的模式,可以服務濟寧、惠及山東、輻射全國、聯通歐亞,強力助推濟寧港航經濟的發展。
龍拱港相繼入選全國第一批港口功能優化提升交通強國專項試點、全國第一批綠色低碳交通強國建設專項試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第一批試點、2024年全省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工程、山東基礎設施“七網”建設行動計劃、山東省重大項目清單目錄。
山東省報告文學采風團最后來到南旺運河樞紐站,這里作為“運河之脊”,是京杭大運河的最高點,也是保障運河暢通的關鍵水利樞紐。明朝宋禮與白英精心設計的“引汶濟運”工程,解決了運河水源與水位難題,成就這一水利奇跡。它不僅是地理與水利的關鍵節點,更象征著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勇于創新的精神。在新時代,“運河之脊”所蘊含的“走在前、挑大梁”精神,激勵著人們不斷開拓進取,成為民族復興道路上的強大精神動力。
南旺水利樞紐,堪稱古代水利工程的巔峰之作,它是京杭大運河的最高點,更是保障運河暢通的關鍵所在。明朝時期,工部尚書宋禮與民間水利專家白英,憑借卓越智慧與超凡勇氣,創造性地實施“引汶濟運”工程。他們巧妙利用南旺獨特地勢,修筑堤壩、開挖渠道、建造斗門,精準控制水流,成功解決了運河水源不足與水位高差難題,使千里運河得以全線貫通。自此,南旺樞紐成為維系南北水運大動脈的核心樞紐,源源不斷的漕船滿載著物資與文化,穿梭于運河之上,為國家繁榮、民族融合奠定堅實基礎。從這一角度而言,北方運河若無南旺樞紐,便如同巨龍失去脊梁,難以昂首騰飛,更無法成就其作為中國古代交通與經濟命脈的輝煌。“脊”者,脊梁也。濟寧運河南旺樞紐作為“運河之脊”,不僅是地理與水利意義上的關鍵節點,更是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山東濟寧,這片孕育了儒家思想、承載著悠久歷史的土地,恰似中華民族的脊梁,堅韌不拔、擔當有為。南旺樞紐的建造,體現出古人在面對復雜自然條件時,不屈不撓、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是我們戰勝困難、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源泉。它見證了不同地域文化在運河沿線的交流融合,促進了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成為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彰顯出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懷。
在新時代背景下,“脊梁”精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走在前、挑大梁”。這與當下國家發展戰略和時代需求高度契合。行走在運河之脊的文化濟寧,當代濟寧人所承載的擔當精神,展示了當代濟寧人承擔社會責任,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這種“走在前、挑大梁”的擔當,正是對“運河之脊”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講好“運河之脊”的故事,就是講好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奮斗史、擔當史。

此次“運河之脊”采風活動,讓作家們全方位感受到濟寧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歷史遺跡到現代企業,從傳統文化到創新發展,每一處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也讓濟寧運河文化以全新姿態展現在大眾面前,期待這些采風成果能化作動人篇章,讓更多人領略濟寧運河的獨特魅力。(作者:徐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