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機器人(AGV/AMR)行業近期備受關注。普渡進軍工業市場,與已現新玩家;海康機器人宣布AMR全品類產品第十萬臺下線,產能崛起,規模發展趨勢浮現。
去年以來的大模型熱潮也助長了移動機器人業務的新機遇。一位創業者稱:“這將提升機器人智能水平,超越了過去十年技術的累積。”

在過去的十年里,國內移動機器人行業蓬勃發展,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中行進的移動機器人已成為代表。高工機器人數據顯示,2014年到2023年間,行業年均增長率超過40%,銷量增長超過20倍。
誠然,該行業空間廣闊,創業公司、機器人制造商和物流自動化設備供應商涌入,行業內部競爭激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行業規模雖然在2023年超過12萬臺,但規模化和標準化交付仍是行業共同需要應對的挑戰。
在大模型的帶動下,這個領域是否會迎來更多新看點?行業又將如何擺脫內卷現象?

Bsports必一體育
最近,服務機器人公司普渡推出了PUDU T300,這是他們首款面向工業場景的機器人,從餐飲服務領域躍升至低頻、輕量級的工業配送領域。
普渡機器人的創始人兼CEO張濤在采訪中表示,他們決定進軍工業市場的原因包括工業場景的巨大潛力、對機器人產品的高度接受度,以及他們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外界觀察家指出,普渡此舉意味著他們正積極尋求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尋找新的增長機會。

在過去十年中,國內移動機器人行業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到超越海外企業、逐漸完善產業鏈的過程,當前國產化率已超過90%。
一位資深行業專家介紹,這個行業的熱潮始于2012年3月,當時亞馬遜以75億美元收購了倉儲機器人提供商Kiva Systems,吸引了許多企業投身物流倉儲自動化領域。
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招工困難以及產業升級等因素,移動機器人產品在零售、制造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企業相繼進入市場。根據CRM產業聯盟2023年數據,國內AGV/AMR產業鏈相關企業超過600家,其中有超過220家專注于工業應用移動機器人(AGV/AMR)本體。這一數字超過了歐洲和北美等地區早期發展階段的數量。
一些最早成立的企業,如極智嘉、海康機器人、快倉、海柔等,已經在第一波移動機器人創業潮(2014~2017年)中取得初步成功,積極朝規模化發展。
極智嘉、海柔等公司在海外市場實現了顯著增長,業務布局逐漸完善。然而,直至2023年,仍有新的創業公司加入該領域并成功獲得融資。

一些知名機器人企業,如庫卡、安川和發那科,將業務范圍從機械臂擴展到了AMR領域,推出了物流搬運機器人服務,其中以庫卡機器人為代表。
AI行業的參與者也加入了這一領域。例如,曠視科技起初以其AI算法為基礎,后來進軍安防市場,并自2017年起將智慧物流視為AI技術應用到行業場景的新風口。

在物流行業領域,各大平臺企業也通過投資其他公司或推出自主研發產品來提高效率。去年7月,物流平臺貨拉拉投資了塔斯克機器人,致力于機器人市場。而塔斯克機器人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智能搬運機器人研發公司,其主打產品為智能托盤機器人。
電商物流平臺菜鳥在推動倉儲、運輸自動化方面也有所投入,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倉儲運輸移動機器人,比如該公司于2022年公布的自主研發的托盤四向穿梭車。
因此,這個領域涵蓋了初創公司、成熟的機器人制造商、傳統物流和自動化設備供應商,甚至包括像富士康和中興這樣的巨頭企業。

盡管眾多參與者匯聚在此,但資深業內人士認為,市場仍處于早期階段,這在行業規模上有所體現。根據CMR產業聯盟的數據,2023年中國移動機器人(AGV/AMR)的銷售總額約為212億元,銷售量約為125,000臺。盡管統計口徑可能存在差異,但這一行業市場仍有待進一步拓展。
同時,市場內部競爭不可避免地加劇。新松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業務的總裁曾指出,在動力電池和光伏行業等需求旺盛的領域,單個項目銷售額可達數億元,但大多數項目都在競標時以最低價中標為主導,形成了“投標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競爭態勢。
海康機器人去年提交的招股書顯示,從2020年到2022年,移動機器人業務的毛利率呈下降趨勢,并提到,“由于行業競爭加劇,報告期內產品價格存在一定幅度的下滑,尤其在移動機器人業務方面表現較為突出”。
Bsports必一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