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以“智煥新生共創AI+時代”為主題的2024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廣州開幕,展區部分已于10月11日正式開放,科技創新、行業應用、低空經濟等展區亮點紛呈,拿好這份攻略,一起奔赴AI加滿的科技盛宴!
隨著數字化浪潮的不斷推進,中國移動正以其全球領先的網絡技術和創新實踐,引領著通信行業的未來發展。目前,中國移動已實現海陸纜無縫隙覆蓋的全球領先網絡,國際傳輸總帶突破150T,全球擁有超過90條的海纜資源,擁有跨境陸地傳輸系統直接連接至中國周邊9個國家及地區,形成“七海五陸”海陸纜通道,不僅實現了全球大連接,更是為全球通信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堅實保障。
正是這樣強大的網絡基礎為中國移動完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展會現場,九天大模型體系通過AI+機器人及AI+沉浸內容兩大體驗專區,全方位展示模、數、算、臺、用等體系化服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移動APP“靈犀”智能體,作為九天大模型之后首個完成備案的大模型應用,能在現場展示如何通過一句話指令,智能喚起內外部應用,實現一站式服務,讓大眾體驗到真正的智能化便捷。
必一運動官網
面對低空經濟這一新興領域,中國移動早已進行前瞻性布局。在低空經濟展區,參展觀眾紛紛親自進入eVTOL飛行器,仿佛置身于未來城市、海洋與森林之間,通過各省市航拍風光,親身體驗空中交通的新奇與便捷。現場也圍繞飛行監管、應急通信、物流配送、機場安防、醫療急救等十大低空網聯應用場景,展示中國移動可規模復制的N個應用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一體化算力網絡調度平臺”和“智算中心技術裝備(微模方)”正引領算力網絡的新一輪變革。一體化算力網絡調度平臺依托算網基礎設施、算力并網和算網大腦,實現了泛在算力匯聚和全局智能調度,極大地提升了算力資源利用率,為產業數智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而智算中心技術裝備(微模方)則以其高效、智能的特點,為算力網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必一運動官網
本次大會中國移動展區已將AI元素加到最滿,并將“寶藏”隱藏在眾多展區之中,吸引觀眾前去尋“寶”。在移動愛家展區,聚焦家庭場景而打造的自主 IP 人形機器人家族正與觀眾們互動,賦予機器人以生活萌寵、家庭攝影師、生活助理等角色。機器狗輪式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還在現場展示如何幫助主人完成快遞寄取件、Vlog 拍攝、吃藥通話提醒、廚房清潔、餐點制作等任務。
在元宇宙空間里,“一夢入大唐”的沉浸式體驗正帶領大家感受盛唐文化的魅力;在AI智能座艙展項現場,現場觀眾正親身感受人車交互新體驗,構建人車家、車路云生態融合體系,無論是遠程控制家中設備還是享受個性化的娛樂內容,都能得心應手。更有AI+文旅、移動云盤AI寫真等AI寶貝等展項吸引了現場目光,引得觀眾紛紛駐足。
10月11日至13日的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中國移動攜手近200家企業,圍繞人工智能及產業創新、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AI終端、移動愛家、自智網絡等熱點話題進行探討和分享。不能線下參展的觀眾,也可享受融入AI+、5G-A等最新技術打造出的3D似水生態科技風超寫實數字空間,在線上平臺觀看此次盛會。(李文)
據了解,在空間科學實驗方面,中國將統籌利用首次載人登月前的飛行試驗以及載人登月的任務機會,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
“祥云”AS700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首個按照適航規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載人飛艇。
王貽芳說,江門中微子實驗已吸引17個國家和地區、74個研究機構的750位科研人員參與,采取經費投入分擔、技術共同研發、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動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進步。
中國科普研究所調研發現,當前一些領導干部、企業家等對如何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仍有困惑。因此,開展有關新質生產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領導干部、企業家增強對新技術、新動能、新模式的認知,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大趨勢,更好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點和發展規律,促進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這路燈開啟時間剛剛好,真是‘無縫對接’啊!”湖北省十堰市北京路一家蛋糕店的店主何偉十分疑惑:路燈是咋做到這么準時的?
從“制”到“輸”、從“儲”到“用”,如今,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各項新技術不斷突破,全新產業鏈條逐步形成,為國內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提供了諸多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也為本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訂單銳減,荷蘭半導體設備制造商阿斯麥公司15日股價大幅下挫,跌幅超過15%。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ESA)聯合運營的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JWST),觀測到一個在大爆炸后僅7億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內向外”的生長過程。
(記者羅云鵬 通訊員王若琳)記者15日從深圳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教授謝和平團隊就海水中的氯離子引發副反應和電極腐蝕現象,提出一種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策略,將有助于豐富和進一步構建破解海水復雜成分影響的海水電解制氫理論體系和技術框架。其進一步拓寬了謝和平院士團隊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全新原理技術體系,將為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的產業化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有了路線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
10月14日,第四屆中國考古學“西陰論壇”“青銅冶鑄與夏商文明”學術研討會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舉行。
今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了《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與2020年上一輪評審相比,本輪評審擬大幅新增博士點831個。這意味著博士生培養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2024年全國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創新實踐案例,一大批具有創新意義、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脫穎而出。
10月14日是第55個世界標準日。今年世界標準日的主題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國主題為“強化標準引領,促進高質量發展”。
我國探月工程在不斷書寫月球探測新篇章的過程中鑄就的探月精神,既是“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傳承和延續,又富有鮮明的新時代特質。
14日16時許,隨著一聲響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鐵路“京滇·瀾湄線噸老撾香蕉從云南省昆明市王家營西站駛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區疾馳,標志著中老鐵路國際冷鏈班列暨“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列車正式開行,打通了一條連接中國北京、云南與東南亞國家的國際貨運通道。
2023年總被引頻次進入本學科排名前1/4的中國期刊共有37種,比2022年增加2種;影響因子進入本學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種,比2022年增加12種。
最近一個特殊門診引發社會關注。媒體報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機構設立的“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正式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