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以比亞迪(002594)、吉利、長安等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秉持 “智駕平權” 理念,在自主研發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上艱難探索的同時,亦在審慎考量與外部供應商的合作,在自主研發與合作之間不斷權衡;另一方面,新勢力車企憑借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創新精神,在智能駕駛領域奮力突破,同樣也在自主研發和尋求合作的方向上不斷摸索。
在此過程中,頭部供應商與車企之間的聯盟關系,也如同風云變幻的棋局一般,不斷重新排列組合。有的供應商為了拓寬市場份額,積極與多家車企建立合作;而有的車企為了保證技術的獨特性與自主性,則逐漸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嘗試構建自己的供應鏈體系。
這場沒有硝煙,卻充斥著技術較量、戰略角逐的戰爭,正以一種悄無聲息卻又勢不可擋的姿態,改寫著汽車智能化的產業規則。
曾幾何時,智駕“全棧自研”在汽車行業被奉為圭臬,成為眾多車企競相追逐的戰略制高點。
比如長城汽車(601633)孵化成立毫末智行,上汽成立零束,吉利聯合億咖通創立吉咖,奇瑞成立雄獅科技和大卓智能,無一不是為了構建核心技術自主權,搶占包括智能駕駛在內的智能化發展先機。
不過,整車廠追求智駕自研甚至全棧自研,固然可以更好地結合自身戰略規劃與產品定位,靈活開展技術升級和優化,構建差異化競爭壁壘,同時擺脫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比如特斯拉,就是一個典例。在此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亦不容忽略:研發投入高、周期長,在單一車企內完成“研發-量產”閉環面臨的技術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
正因為如此,除建立強大的智能駕駛研發團隊,過去幾年也有不少整車廠同時選擇與外部供應商合作,比如上汽投資Momenta,比亞迪與Momenta合資成立“迪派智行”,廣汽投資禾多科技、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合力攻克智駕量產難題。
自2024年開始,整車廠轉向外部供應商的趨勢更加明顯了,甚至部分早期堅定押注智駕自研的車企,風向也開始轉變。
比亞迪今年將大規模上車的 “天神之眼” 高階智駕系統,便采用了“供應商合作+自研”并行的方式。具體而言,仰望、騰勢品牌相關車型,比如仰望U8、騰勢N7、騰勢Z9、騰勢D9等,采用的是Momenta的方案,而比亞迪自研的重點,據悉主要放在“天神之眼C” 方案上。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另外,比亞迪還與華為達成了合作,并于2024年底入股了卓馭科技(原大疆車載)。目前,比亞迪已先后在方程豹豹8和豹5智駕版上落地了華為乾崑ADS 3.0系統。
廣汽和長安汽車(000625),在自研智駕團隊之外,也相繼選擇擁抱華為。近日,廣汽傳祺發布全新車系“向往”,據悉“向往”車系今年將推出4款車型,包括SUV車型向往S7、S9,MPV車型向往M8,以及轎車1 Concept,并陸續搭載華為乾崑智駕功能。其中在1 Concept量產車上,雙方還計劃聯合實現L3級自動駕駛。
不僅如此,2024年10月廣汽埃安還與Momenta達成了合作,聯手打造更高級別的智能駕駛方案,共同推動城市NDA等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的量產與普及。
除了外部合作,廣汽同時還自研了無圖純視覺智駕以及L2++無圖端到端無圖智駕方案,其中后者已確認搭載于向往S7。
長安汽車圍繞旗下阿維塔、深藍和啟源三個品牌,也采用了“合作+自研”并行策略,其中阿維塔通過深度綁定華為,已先后在阿維塔11、阿維塔12、阿維塔07三款車型上搭載了華為乾崑智駕方案;深藍汽車在應用華為乾崑智駕的同時,還自研了DEEPAL AD PRO;而啟源品牌,則主要搭載的是長安自研的天樞智駕系統。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長城汽車盡管在內部孵化了智駕子公司毫末智行,并先后在哈弗、歐拉、坦克、魏牌等品牌多款車型上搭載了毫末智能駕駛產品,但在高階智駕領域,則于2024年在魏牌全新藍山上啟用了元戎啟行無圖城區NOA方案,并在2024年11月進一步斥資1億美元投資了元戎啟行。
即便是一貫堅持核心技術深度自研的造車新勢力,面對今年整體車市和智駕賽道更激烈的競爭,也開始轉變策略。
蔚來第三品牌“firefly螢火蟲”首款車型螢火蟲,就選擇了與地平線合作,由后者提供芯片及感知算法支持,決策和控制則由蔚來團隊負責,這也是蔚來在智駕方案上首次采用中國智駕平臺。在此之前,理想汽車也就該模式與地平線達成了深度合作,從理想ONE到理想L系列全系,圍繞征程3和征程5兩代產品實現了一系列應用突破。
除了與外部供應商合作,蔚來、理想同時還組建了龐大的智能駕駛自研團隊,確保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同時更好地提升差異化競爭優勢。比如理想汽車的AD Max,就是由內部團隊自主研發。
分析原因,與外部供應商合作,不僅可以通過資源互補與生態協同,更好地進行成本控制與快速落地,還有助于更靈活地應對技術路線迭代。
尤其當前智能電動汽車內卷持續激烈,整車廠們除了拼產品、拼技術、拼體驗,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快速大規模落地智駕技術,對于搶占市場先機亦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通過與成熟的智駕供應商合作,可以更快實現智駕方案規模化部署。特別是對于擁有多個品牌的傳統車企巨頭,外部合作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品牌車型的智駕搭載需求,比如比亞迪的多元化策略。
另外,隨著智能駕駛快速發展,技術路線也在持續迭代,與供應商合作還能夠借助后者的技術優勢,更靈活地應對技術路線變化,確保在智駕領域的競爭力。
隨著整車廠加速從“全棧自研”轉向“生態協作”,智能駕駛核心供應鏈也迎來了價值鏈條重塑,涌現一批頭部玩家。
華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鴻蒙智行生態聯盟下的問界、智界、 享界和尊界,目前華為乾崑智駕系統已先后搭載于東風嵐圖、東風猛士、長安深藍、阿維塔、廣汽傳祺、北汽極狐、比亞迪方程豹等多個品牌。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華為乾崑ADS于2021年正式發布,迄今已經歷多次迭代。其中乾崑ADS 1.0主要應用BEV網絡,基于多傳感器融合+高精地圖,實現一系列基礎駕輔功能;ADS 2.0于2023年4月發布,此時系統在BEV網絡基礎上引入GOD網絡,并基于道路拓撲推理網絡進一步增強,實現了從有圖到無圖的蛻變;ADS 3.0于2024年4月發布,在該版本中華為將BEV和GOD融合為更大的GOD網絡,并引入了端到端大模型架構,從而支持從車位到車位的全自動駕駛。
除了乾崑ADS,華為還推出了基礎版智駕系統ADS SE,相較于乾崑ADS,乾崑ADS SE采用了純視覺方案,沒有搭載激光雷達,因而無法支持城區 NCA,但可以支持高速 NCA、城區LCC以及LCC+、智能泊車輔助等功能。
目前,鴻蒙智行全系車型都已升級支持乾崑智駕ADS 3.0,除此之外還有阿維塔系列、全新嵐圖夢想家乾崑版、極狐阿爾法T5、方程豹豹8/豹5等也均搭載了該系統。而搭載乾崑智駕ADS SE系統的車型主要有深藍S07、深藍L07、阿維塔07 Pro+等。
在此基礎上,華為正在推進ADS 4.0研發。據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此前透露,華為ADS 4.0系統計劃在2025年實現高速L3級自動駕駛商用,尊界S800則是首款搭載該技術的車型。
Momenta除了與智己和比亞迪深度合作,先后在智己L7/LS7/LS6/L6、比亞迪騰勢Z9/D9/N7、仰望U8等多款車型上落地了高階智駕系統,去年以來還相繼收獲了梅賽德斯-奔馳、東風日產、廣汽豐田、廣汽埃安、通用等多家車企的新合作,也邁入了快速放量階段。
其中Momenta與廣汽豐田首款合作車型為鉑智3X,該車搭載了英偉達Orin X芯片,搭配包括激光雷達在內的27顆傳感器,以及Momenta最新的一段式端到端高階智駕大模型,已于3月6日正式上市。據悉,鉑智3X上市1小時內訂單已超10000臺。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Momenta與東風日產首款合作車型為N7,該車已于3月初正式發布,同樣搭載了Momenta一段式端到端智駕大模型,計劃4月正式開啟預售。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銷量前十主機廠中,目前近7成已選擇與Momenta合作,包括多家外/合資車企陣營。
地平線基于“芯片+工具鏈+算法參考設計”三位一體方案,也成為了眾多車企沖刺智能駕駛大規模落地的首選。在此之前,圍繞征程2、征程3和征程5三代車規級產品,地平線征程家族累計出貨量已超700萬,斬獲300+定點車型,累計支持170+款車型量產上市。
今年,地平線的重點是加速推進最新一代征程6系列上車落地。目前,征程?6系列已正式全球首發落地比亞迪“天神之眼C”,另外理想AD Pro 也將煥新搭載征程6M,計劃5月正式推出。
為加速邁向高階智駕終局,地平線P打造了HSD全場景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按照規劃,HSD將于2025年第三季度實現首款量產合作車型交付。目前,用于該方案的征程6P已經順利投片,將在一季度內回片點亮,預計4月完成高階智駕實車系統部署。
除此之外,還有老牌Tier1巨頭博世,以及卓馭、元戎啟行等,伴隨著傳統車企巨頭爭相加速“全民智駕”步伐,也有望在今年迎來快速放量。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其中由博世中國與文遠知行聯合研發的高階智駕系統,已經成功搭載于奇瑞星途星紀元ES、ET量產。目前最新消息是,博世中階系統已經獲得至少三家頭部車企定點,覆蓋十幾款車型,包括多款出口海外車型,計劃今年正式量產落地。
卓馭則先后在上汽大眾、寶駿、一汽紅旗等多家車企落地了智駕系統,覆蓋途觀L Pro、帕薩特、途昂Pro、寶駿KiWi EV、寶駿悅也、寶駿云朵、寶駿云海、紅旗天工05、紅旗天工08等多款車型。其中在天工系列兩款車型上,卓馭已經成功實現一段式的端到端大模型量產上車。
而元戎啟行,據悉今年預計也有超過10款搭載該公司高階智駕系統的車型投入市場。
由此可見,智駕賽道的頭部效應,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創新上的引領,更重要的是市場份額的集中。頭部供應商通過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和服務水平,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整車廠與之合作,從而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
但與此同時,頭部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在此過程中,行業生態裂變亦在悄然發生。頭部供應商與整車廠之間的合作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產品供應關系,而是逐漸演變為深度的生態合作,通過共同研發、數據共享、資源整合等方式,構建起了更加緊密的合作生態系統。
毋庸置疑,在全新的市場格局與游戲規則下,整車廠和供應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如何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然成為賽道上所有企業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
對于整車廠而言,在“自研”與“合作”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切。
盡管在過去幾年里,以特斯拉及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憑借著在智駕領域的深度自研,成功確立了極為顯著的技術優勢。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新興品牌在汽車市場中的體量相對較小,所推出的車型種類也較為有限,正因如此,他們得以將研發資源高度集中于核心目標領域,從而形成鮮明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然而,傳統車企巨頭的情況則截然不同。他們往往擁有龐雜的品牌矩陣,與豐富多樣的車型譜系,這使得其對智能駕駛系統的搭載需求呈現出高度復雜化的特點。如何迅速且高效地滿足不同品牌、不同車型對智駕系統的差異化需求,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命題。
在此背景下,若傳統車企仍固守全棧自研的發展路徑,無疑將陷入巨大的資源消耗與運營壓力之中。畢竟,全棧自研不僅需要投入海量的人力成本,還要求企業在技術研發、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保持高度協同,這對任何一家企業而言,都是一項艱巨而沉重的考驗。
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到,隨著“全民智駕”浪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從“全棧自研”轉向“全棧可控”,即在關鍵技術環節保持自主掌控力的同時,積極引入外部優質資源。這種“內外兼修”的模式,既避免了過度依賴外部供應商的風險,又規避了全棧自研的高昂成本和時間代價,同時還可以快速提升智駕系統的性能表現,可謂“一舉多得”。
而對于智能駕駛供應商而言,在競爭日益白熱化且技術迭代迅猛的市場環境中,持續提升技術硬實力無疑是立足之本。
但僅僅擁有技術優勢并不足以確保長期生存與發展,規模化交付能力同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只有具備強大的規模化交付能力,才能滿足車企不斷增長的訂單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并最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即便是昔日于整車廠內部孵化的自動駕駛子公司,如今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形勢,與整車廠的鏈接也不再穩固,正面臨來自第三方供應商的威脅。
智能駕駛的演進史,本質是一場從“技術獨行”到“生態共生”的產業范式革命。早期車企對“全棧自研”的執著,源于對技術主導權的渴望,然而高昂的研發成本、漫長的量產周期,以及技術路線迭代的不確定性,迫使行業重新審視自研邏輯。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如今,“合作共生”成為破局密鑰,但這種轉變絕非妥協,而是戰略升維——通過整合供應商的技術敏捷性、規模化量產能力,車企得以在成本、效率與創新間找到平衡點。
由此也昭示著,未來智駕行業的競爭,將不再是單一企業的技術馬拉松,而是生態網絡的協同競速。當車企從“閉門造車”轉向“開放織網”,當供應商從“方案販售”升級為“技術合伙人”,這場變革的終極目標已然清晰:以生態之力,終結技術孤島,讓智能駕駛真正駛入普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