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國產人形機器人成為焦點,展出25款,價格區間在十萬元至三十多萬元不等。
02其中,特斯拉首發Optimus二代,宇樹科技展示國內首款實現奔跑功能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H1。
03同時,國內初創公司如逐際動力、開普勒、Kuavo等也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突破。
04然而,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仍面臨挑戰,需要整個行業的合力,讓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問題,形成生產力。
上海7月,夏陽酷暑,比正午40度高溫還要炎熱熾盛的——是大家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的熱情。
但相較于往屆WAIC AI大模型的“百模大戰”廝殺,今年WAIC的最大看點非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莫屬。
據悉,本屆WAIC共有500余家企業確認參展,展品數量超1500項,姿態各異的機器人專區成為本屆大會展覽重點——共展出人形機器人25款,這些機器人在展會上列陣,組成“十八金剛”,它們不時向場館內的觀眾揮手致意。
他們并非擺設,已經有了具體的售價,價格區間在十萬元至三十多萬元不等:比當下多數的新能源汽車要貴,但顯然還沒有出現過百萬元的奢侈品機器人。
展區亮點產品包括但不限于:現場發布全球首個全尺寸開源公版人形機器人青龍,以及國內首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開源社區;特斯拉首發Optimus二代,宇樹科技展示國內首款實現奔跑功能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H1;傅利葉、達闥、云深處科技等企業也帶來總計超20款智能機器人......
當眾多媒體老師們在WAIC上追著機器人跑的一幕時被四下的手機鏡頭記錄下來之時,可以說,一個具身智能的新風口已然在爆發前夜。
“十八金剛”即是十八位人形機器人,它們各自有一個代號,分別是青龍、X02-LITE、清寶機器人、智元遠征A2、傅利葉GR-1、電科機器人一號、星動1號、開普勒先行者K1、小蟹、夸父4代、XR-4、H1、Song、光華一號、鈦虎瑤光。
深入到WAIC的H1展位,被一眾機器人包圍之后,整個人會不由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
在一眾身姿近似,動作一致的人形機器人中,幾乎每家都標以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概念。
現場的機器人公司分為兩派,一派是成立不久,為了順勢具身智能而生的新興公司;一派則是抓住AI浪潮順勢開啟了第二曲線的老牌公司。
必一運動官網
在直立行走的基礎上,Optimus現在的行走速度提升了30%,十個手指也進化出了感知和觸覺。
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Optimus已經在特斯拉工廠做一些替代人類的工作,比如借助視覺神經網絡和FSD芯片,模仿人類操作進行電池的分揀訓練。
明年,特斯拉預度將會生產超過1000個Optimus的“同胞”們一起完成生產任務。
不過遺憾的是,觀眾們最為之心動的Optimus并未像其他家機器人在現場整花活,Optimus如同一座沉睡的雕像被封印在一個玻璃柜子里。
在眾多的機器人與觀眾互動中,讓筆者記憶最為深刻的是逐際動力的雙足機器人P1,這款機器人占據了機器人區的C位。
這次雙足機器人P1以全新ID首發亮相,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P1售價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為了測試機器人的穩定性,觀眾們多次用腳踢踹、推搡來與機器人互動。
在軟件方面,它需要結合更實時、更精準的地形感知信息,同時需要迭代全身的運動控制算法。通過對全身動作的實時規劃,機器人的手臂與腿部的動作更加協調,身體在運動過程中的晃動顯著減小。
必一運動官網
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青龍”——身高185cm、體重80kg、全身多達43個主動自由度,手指可以輕拿輕放杯子,即便是柔軟的面包,也能在抓起時保證面包外形的完整性。
開普勒的人形機器人身高175cm,體重70kg,全身具備40個關節自由度、80多個傳感器,具備復雜地形行走、智能規避障礙等多種功能。
Kuavo(夸父)是國內首款搭配鴻蒙操作系統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重量約為45公斤,步速最高可達4.6千米/小時,快速連續跳躍高度超過20厘米。據悉,這也是最早產業化落地的一款機器人,由樂聚公司打造。其工作人員介紹,這款機器人今年已經量產,總共賣出去的數量超100臺,場景包括工業、科研等。
在達闥機器人展區,則直接在現場全面預售百臺新品——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XR4,它自帶海睿云端大腦、50+自由度、RobotGPT具身智能大模型,報價39.9萬元起。
據介紹,當下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突破,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創造和搭建機器人在學習積累不同場景下的應對方式,擁有成體系化的經驗和知識。
WAIC已經走到第七個年頭,當人工智能從單一的信息處理走向更加復雜多維的場景領域,具身智能的新時代正初具雛形。
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的前景非常樂觀,認為其潛能被低估了,并自信地預測:未來Optimus將占到特斯拉長期價值的大部分,甚至比汽車和太陽能板都重要。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正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數百億美元的規模。
圍觀者眾,但今年的參展目光中不再是一味贊嘆與好奇,而是多了一些客觀審視與評判。
雖然每個人都堅信AI浪潮爆發近在眼前,但也有人好心提醒變化太快,我們當下的所有判斷可能是錯的。
清華大學蘇航研究員在本屆大會的論壇上表示,業內從關注“專用場景解決具體問題”(靈巧性)到強調泛化性,主要還是出于降低成本考量,“原來一個場景一款機器人,如果機器人泛化性可以做到足夠好,可以十個場景、百個場景用一款機器人做,可以實現規模化場景和規模化效應,可以規模化生產,機器人的成本可以拉到BOM成本上。”
“當前,機器人成本非常高,如果能夠提升泛化性,能夠達到臨界點,使人形機器人成本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就能得到非常好的發展,所以說我自己感覺數據驅動的泛化性是AI的核心。”蘇航說。
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更大程度上決定于它能不能做出一些通用性,一旦這個任務能夠開始做一些通用性了,商業化的速度則會加速。
不過,在這個終極目標之前,最緊迫的是讓人形機器人走進真實的落地場景,解決復雜現實場景,形成生產力,一步步來,讓這一產業產生正向現金流。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北大-銀河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王鶴表示:“要讓機器人認識世界,需要一個對時間、空間、物理定律有比較細粒度的表達’的世界模型,但是,“這件事情不是現在任何一個軟件平臺或任何一個智能模型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