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新進展;智元機器人宣布正式開啟通用機器人商用量產,同時還與其他單位聯合開源百萬真機數據集;月底,
當AI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像人一樣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這便是“具身智能”。
中國信通院在年底發布了“2024人工智能十大關鍵詞”,作為“+機器人”的延續,具身智能位列關鍵詞之一。信通院指出,未來AI算法和機器人硬件將協同融合的發展持續優化迭代,推動具身智能產品升級,加速在汽車制造、物流運輸、商業服務和應急安全等領域的應用試點和拓展。
近期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提出,2025年制定出臺生物制造、量子產業、具身智能、原子級制造等領域創新發展政策。而按照此前相關文件提到的,到2025年我國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在2024年的機器人大會上,優必選的Walker S展示了其智能搬運、智能質檢等能力。據透露,Walker S系列已成為全球進入最多工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并已獲得車廠超過500臺的意向訂單。隨后的10月,發布全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在一體化關節技術、集成化頭部設計、仿人靈巧手等方面進行硬件性能創新迭代。
“人形機器人有三個主要的應用落地場景,分別是工業制造、商用服務、家庭陪伴。目前,工業制造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優必選相關負責人告訴紅星資本局,不僅是優必選,Figure AI、、Apptronik等國內外企業的人形機器人都已經開始進入工廠實訓。
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的熱潮正不斷升溫。國內方面,包括東風汽車(600006.SH)、比亞迪(002594.SZ)、蔚來(汽車等車企都開始嘗試人形機器人的具體應用。
在工廠的實際應用中,Walker S1與Wali瓦力工業移動機器人T3000、L4級無人物流車Chitu赤兔智能制造管理系統(MES)無縫協作,打通了物流最后10米,實現了從分揀、搬運到配送的室內外一體化的全自動流程和真無人物流。
與此同時,人形機器人的量產也在2024年頻現。智元、傅利葉、宇樹、Agility Robotics等國內外機器人領先企業已經先后開啟人形機器人的小規模量產。
量產速度也開始遠超市場期待。比如智元機器人在2024年8月曾公布2024年預估發貨量會達到300臺左右。但從近期公布的年底數據來看,其工廠總計下線臺。超過了企業自己的此前預測。
Bsports必一體育
盡管商業化還未成熟,但市場也開始有了“降價”苗頭。今年年中,宇樹公布Unitree G1為9.9萬元起售價,掀起業內一波熱議。而在12月24日眾擎機器人發布了新一代全開放通用具身智能體PM01,定價8.8萬元起,人形機器人價格再次下探。
“從2024年的發展態勢來看,國內的人形機器人賽道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且商業化落地進程在大大加速。制造業方面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優必選上述負責人對紅星資本局指出,2025年來看,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有望拓展到更多的場景中,例如物流、消費電子等,同時能夠完成更多樣化的任務。
但是他也強調,人形機器人是非常典型的“慢變量行業”,是需要長期投入的復雜技術,在供給端需要持續技術迭代,在需求端需要持續市場教育,無法一蹴而就。
工信部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核心零部件實現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
在AI、大模型等技術賦能下,人形機器人正朝著更加智能和自主的方向加速邁進。
上述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大腦”作為人形機器人控制系統的中心,承擔著類似于人類大腦的復雜認知和決策功能;“小腦”在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與協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實現精確動作的保證。
現下人形機器人“大腦”智力快速提升,而“小腦”實現的靈巧操作能力卻亟待加強,主要受制于現實世界多模態數據的采集能力,以及靈巧操作的軟件泛化能力較弱。
專門研發具身智能及通用人形機器人的新興科技公司星動紀元,在2024年12月底時最新發布了端到端原生機器人大模型ERA-42。結合自研靈巧手,已經能夠真正像人手一樣可使用螺釘鉆、錘子等更多種多樣的工具,完成更通用、靈巧性更強、復雜度更高的百種以上操作任務。
其創始人陳建宇認為,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世界、對世界進行建模,并基于此進行行為的決策以及與環境進行交互。要實現通往終極通用的具身智能,必須構建一個原生的機器人大模型。
此前陳建宇接受紅星資本局采訪時就表示過,人形機器人現在最大的技術瓶頸依然在具身智能。硬件決定了人形機器人應用落地能力的上限,但是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擁有的硬件基礎支撐起來的應用上限,具身智能算法還暫時沒有達到。
“現在行業內討論最多的硬件、算法、數據這三個最核心的環節,任一環節出現瓶頸都會制約具身智能的發展。”陳建宇指出,缺少數據也是當前具身領域的一大痛點。
陳建宇表示,構建通用具身智能體需要軟硬件協同迭代,這與大語言模型存在本質的不同。“大語言模型從本質上,只有數據和算法的迭代,而具身智能則需要把本體也一起囊括進來,需要本體、算法和數據一起聯合迭代、優化和進化。就像人類的腦和身體是從小到大同步協同增長的。”
“業內一般認為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AI數據集還比較少,難以訓練出面向通用任務的具身智能技術。但隨著人形機器人在今年不斷走進實際應用,所能夠接觸到的現實數據將更多,從而可以結合多模態能力對現實環境有更準確的理解,提升落地應用效率。”優必選相關負責人對紅星資本局表示。
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對紅星資本局透露正在打造多能具身智能體平臺“開物”。旨在打造一個通用的機器人“大腦”和“小腦”,使同一套技術方案能適用于不同形態的機器人。
“開物”包含AI大模型驅動任務規劃的具身“大腦”和以數據驅動的端到端技能執行具身“小腦”。目標是打造“一腦多機”和“一腦多能”的通用具身智能體,滿足多場景下的海量任務需求。未來,“開物”將擁有200萬條機器人軌跡數據,適配超20個以上機器人本體,實現具身能力開發時間降低90%。
創新中心本體負責人劉益彰曾指出,目前人形機器人很多核心零部件都是企業各自研發,性能參數指標上還較為混亂。
11月,創新中心啟動“天工開源計劃”。“一次開源,其實可以帶動整個人形機器人上下游的發展。”劉益彰說。
Bsports必一體育
創新中心對紅星資本局透露,他們已開放“天工”軟件開發文檔、結構設計文檔。并將陸續開源天工結構圖紙、軟件架構、電氣系統等內容,數據集、運動控制訓練框架等方面也將逐步開放開源。此舉也會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真正進入人類生活。
創新中心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告訴紅星資本局,開源實現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開放共享,高校、研究院所、同行企業與開發者們均可在此基礎上“再開發”,無需從頭開始設計研究機器人本體和基礎軟件平臺;同時,開源項目有助于形成行業標準,便于各系統設備的協同工作。
業內認為,當前限制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核心因素已經不再是硬件,而是軟件以及軟硬件耦合能力。紅星資本局此前采訪多位業內專家都表示過,具身智能方面,數據集的建設非常重要。高質量數據集更是具身智能訓練的重要燃料。
為解決數據短缺問題,創新中心目前在同步建設國家級數據采集“訓練場”。數據集將達到百萬量級,實現高密度、高質量、高通用性,并向行業開源開放。
“適用于多平臺、多場景、多技能的數據集是實現具身智能快速突破和具身機器人快速落地應用的關鍵,但機器人所用的具身智能模型并無現成數據可供直接使用。”魏嘉星告訴紅星資本局,當前市場上已有多家機構開源具身智能數據集,但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并且基于開源的數據集測試訓練效果也不盡相同。所以經過驗證后“能用”“好用”的高質量具身智能數據集成為了行業關注的重點。
他透露,創新中心目前已經積累數十萬條高質量數據,計劃首批開源10萬條,后續逐步釋放,涵蓋更多機器人本體和場景任務。
今年11月,創新中心牽頭立項《具身智能數據采集規范》工信部行業標準,這是國內首個具身智能數據集的行業標準,能夠加速模型“涌現”。據介紹,未來創新中心還將設計一系列數據集標準。
此外,近日智元機器人也宣布,聯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及上海庫帕思,正式開源百萬真機數據集AgiBot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