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重慶市、福建省等多地積極行動,為服務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以福建省為例,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3月25日發布的消息顯示,近日,該省首個由企業承建的“智能服務機器人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站”落戶漢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標志著福建省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網絡從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業方向拓展。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地結合實際情況,提升服務機器人產品質量可靠性、推出服務機器人新產品、啟動服務機器人創新平臺建設等,有利于增強當地服務機器人的產業競爭力,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支撐。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定義,服務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能夠完成有益于人類的服務工作,但不包括從事生產的設備。
當前,服務機器人已成為各國搶占未來制高點的重要賽道。為推動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我國發布了一系列政策舉措。
2024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集成應用”。2025年2月份,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等部門發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開展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攻關,形成情感陪伴、健康監測、異常處理、移位助行、智慧家務等具身智能個性化服務解決方案”。
在市場需求方面,人口老齡化、技術進步等因素正不斷打開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空間。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內不少服務機器人企業采用以場景驅動創新的路徑,形成了“技術進步—應用反饋—場景拓展”的良性循環,帶動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共同作用下,近年來,我國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較快。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產量達到1051.9萬套,較前一年增長34.29%;預計2025年服務機器人產量將達到1157.1萬套。
當前,國產服務機器人尚未實現商業化。受訪專家普遍表示,市場化成功的智能設備,其成長道路往往要經歷兩個關鍵節點,分別是商業化落地與“iPhone4時刻”(指技術或產品的突破性進展)。
郭濤表示,實現商業化,意味著穩定且可持續的商業運營模式已經在市場中構建起來,而且服務機器人產品性能可靠,能滿足不同場景下的客戶需求。國產服務機器人距離這一目標,還需要5年至10年的時間,這期間需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持續優化生產工藝。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國產服務機器人來說,“iPhone4時刻”是行業質變節點,意味著成熟的商業模式、穩健的盈利模式與應用場景的爆發式拓展。我國服務機器人產業還要在技術創新、成本降低、產業生態構建等方面積極探索,這一過程大概需要5年至8年的時間。
服務機器人可分為兩大類別,即家用服務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具體來看,家務機器人、教育機器人、養老助殘機器人、餐飲機器人等都屬于服務機器人。
“從過往經驗看,現象級應用往往誕生于C端市場,因此,國產服務機器人的‘iPhone4時刻’很有可能最先出現在家用服務機器人領域。”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必一運動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布信息,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